2022-10-31 08:10: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蝉》,欢迎阅读!
蝉

[]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注释:

[]选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甘二版)。小思,本名卢玮,香港作家。

[]收敛:收拢,合拢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心烦。

[]它等了17年:不同种类的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不一样,有三年到五年的,最长的是17年。

[]宽恕:宽容饶恕。恕,饶恕。

五言绝句《蝉》,作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无须藉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字、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 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68bdef551810a6f52486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