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道德重建

2023-01-24 16: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道德重建》,欢迎阅读!
道德,浅析,缺失,重建,原因

浅析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道德重建

一.引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夏民族展现给世人的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中国人尊孔尚儒,儒家思想推崇的礼、义、仁、智、信一直都为世人津津乐道,《孟子·告子上》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但在今天这样飞速发展的社会,“义”却首当其冲被人们所抨击而忽视。人们根据现实环境和当前所需,将“鱼”与“熊掌”做了重新定位,利益成为了世人所追求的“熊掌”,而道德伦理却成为了随时可以为利益让步的“鱼” . 冷漠的国人 1“小悦悦事件”带来的反思

2011 10 月,广东佛山一名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货柜车碾过。7 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 18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第十九位路人即中年清洁女工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但小悦悦最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它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立法,让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受到法律的惩处,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表彰和保护见义勇为。 2.国人冷漠的原因

这些事件引发争议后人们所做出的反思和建议,固然是有一些作用的,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是治标不治本。当今中国社会有一部分人冷漠,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而造成这些人如此冷漠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些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而老人又反而要冤枉助人为乐的好人呢,到底是什么致使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呢?人们需要的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实际的利益。为什么老人摔倒反而要冤枉好人,为什么18个路人对小悦悦见死不救,是因为他们都是恶人吗?他们都罪大恶极吗?当然不是。老人冤枉好人是怕医药太贵,意图给家里人减轻负担;路人冷漠同样是怕担责任、怕被讹诈。如果中国有完善的医疗体制,不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又怎么会出现如此多令人寒心的事件。要解决当今社会这种混乱的局面,必须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体制,让大多数人都能看得起病,没有后顾之忧,才是解决当今这种局面之根本办法。 三.舆论监督以及网络暴力 1.舆论的战争

2011 1 30 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 6 年。看似一件普通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却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无论这案子的判决公平与否,最重要的这件案子所显示出广大人民对国家法律机器的判决并不信服,人们认为最公正的法律也已经向有权势的人倾斜,李启铭就算被判入狱,们也不会相信他会真的进入监狱服刑,而更愿意相信他会钻法律的漏洞,没有真正被绳之以法。这些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解决,重新建立起人民的信任,是当今国家执法机关的重中之重。 “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网民无一不在网络上对其进行痛骂,认为此人丧心病狂,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又有人搜出他的各项资料,称其为高干子弟,这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厌恶。直至他被判处死刑,舆论才渐渐平息。 在对药家鑫人性泯灭的咒骂声以及对现行《道路交通法》等制度缺陷的质疑声中,更应觉醒,诱使人变成魔鬼的 是制度缺陷?还是社会极端私利化、敬畏生命意识的荒凉化?从法律的约束力角度来看司机的选择,也是他们“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趋利结果。


事实上,现在社会生活中这些缺德、失德现象恰恰说明我们的德育体系的不完备,德育理念与时代需求脱节德育效果没有被社会认同。而我们如何针对这些社会现象采取相应的对策。又如何能从根本上让人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四.构建公民基本道德的应对策略

构建公民的基本道德既是一项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一项急需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需要坚实的、正确的道德理念支撑。我们既要有国际的道德文化视野,又要立足传统文化的承接与扬弃;既要他律,又要自律。使整个社会都能重视基本道德的培育,人人都能从我做起、从小德做起、从身边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把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国际道德文化的视野

要重构公民的基本道德,就必须有世界眼光,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优缺点,我国也不例外,只要我们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谦逊地潜心下来认真研究一下其他民族道德的优秀因,就会发现每个民族都会有令其他民族刮目相看的道德元素,都可用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嫁接改造和弥补我们的道德缺失。应该以一种更包容更宽厚的胸襟,去面向未来、去面向世界、多采撷其他民族的共通的道德优点,大胆地把这些共通的道德优点拿来通过梳理、消化、交融和吸纳来锻造我们的基本道德。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又不失丰富多彩,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传统人文精神的承接 实际上,我们的传统人文文化中有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关于道德方面的深邃论述;至今都值得我们去采撷、去挖掘、去吸纳;应该理直气壮地去正本清源,何况道德本身也是历史的积淀的产物。儒释道三家都以其对自然、社会的敏锐洞察和深刻领悟凝聚为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类活动依然有着长远的影响和启悟。 道教的始祖老子,他的道德经本身就是一部道德的百科全书。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和谐是道教基本的价值观。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 成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与海纳百川的文化襟怀。儒家的道德因子更是经久不衰;孔子讲究仁义礼智信,特别倡导孝道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和人性的光芒。 三.道德的刚性制度约束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表现。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是人的道德得以生成的前提;但在承认合理本能的前提下,还要“随心所欲不离矩”。这个“矩”实际上就是道德的刚性制度约束。时下少数官员道德的蜕变,权力的刚性制度约束不健全是导致他们道德缺失的最主要的制度原因。权力本身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没有善恶正邪之分,用得好,可以用它来造福于人民;用得不好,极易蜕变为少数专断者寻租谋利、祸害百姓的工具。对此,就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的刚性制度约束作保障。 一旦出现基本道德缺失的现象,网络、媒体、相关职能部门和公众都应该把其记录在案,进行必要的道德监督和道德评议,随时人肉搜索!使之无藏身之地,把道德缺失的种种不良现象抑制在未然状态,从而构建一种既能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需求,又能实现个人自由与他人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普遍接受且能与时俱进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规范。 四.宗教伦理道德的启悟

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发现宗教对提升和维系人类社会道德起着最深层、最久远的作用,宗教信仰远比非宗教信仰更具有道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它是人们内心世界永久的一种行为规范或价值尺度。宗教信仰能够使人在社会强制力量、制约力量和惯性力量作用之外,自觉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恶扬善效用,宗教对道德的这种正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公民的基本道德,如果能吸纳和采撷佛教、道教中积极的、能动的和真诚的精神元素,加入到公民基本道德的构建中去,肯定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找到一种道德人格的支撑,会有一种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a2266e5901020207409c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