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选入教材不该被删节

2022-04-12 21:50:0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项脊轩志》选入教材不该被删节 》,欢迎阅读!
项脊轩,删节,选入,不该,教材

《项脊轩志》选入教材不该被删节

作者:梁顺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10



梁顺和

《项脊轩志》在编入教材时被删掉了一段,被删掉的原文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一段,作者感情复杂,有处在“败屋之中”的自我解嘲,同时又以天下第一富婆蜀清和诸葛卧龙自况,有着一个少年利甲天下、闻达诸侯的壮志豪情。

那么,教材为何要删?《教师教学用书》所讲的理由很简单——“内容不足取”。于是,《项脊轩志》便被集体解读为:“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于是,读者少了对归有光内心声音的一个解读。

从本文看,归有光是一个重情的散文家,重视在文章中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对《项脊轩志》的解读,首先应当与对归有光人生的解读连在一起。

学而优则仕,是古人读书的一个普遍愿望,归有光莫能例外。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是他读书的追求,也是家人对他的期望。“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句话,祖母之语,归有光记得。“余为此志”时的归有光,年方十八岁,功名利禄的追求在心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作者在这里,“积书满架,偃仰啸歌”,读书快乐依旧!为什么?心中有梦!“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什么景美?心中有希望!这也就让我们明白,十八岁的归有光心中充满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种刘禹锡式的自恋情结。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悲又从何而来?

归氏家族与学而优则仕的光耀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家道消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变得分崩离析。这在家族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里,怎能不让读书之人扼腕痛心!

作为长孙的归有光,更是被祖母寄予了支撑门户的殷殷期盼:“儿之成,则可待

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而正是这种殷殷期盼化作了重振家声告慰先人的热血,在归有光的血管之中汩汩流淌。

“项脊生曰”一段,正是归有光既无奈,又渴盼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的直白,全文之情并非一“哀”字可概。

下面从写作技法上来解读一下本段。

《项脊轩志》编入教材之前的全文由两个板块组成,文章开头至“与坎井之蛙何异”为作者十八岁时所作,以下部分则是其多年之后补写的后记。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项脊生曰”的心灵独白,将文势推向高潮,直抒一个少年的“拿云”心思,宿怀之志。这末一层是第一个板块的核心,前文的写景叙事均为此议论而设。同时,这一段又毫无榫接痕迹地构成了后记部分的铺笔。

由此可见,后记部分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说的,“是正文中那低沉的中段加以延伸发展而来的”,“重点表现对亡妻的深切怀念”,“通篇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一气贯注”。

少年归有光写景是喜形于色,言情是情不自禁,可谓敢想敢说,敢笑敢哭,性情率真。然而,“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已是人到中年的归有光,非但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亲吻,反而变成了少年归有光这一署名的旁观者。屡试不第,久困场屋,少年心志业已成为虚语。他的首任妻子魏氏出身富贵之家,虽在归家自甘淡泊,却不甘心丈夫“昧昧于一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无以告慰亡灵的归有光,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欲哭无泪,无语凝咽。少年时代自信乐观的豪情消逝了,而且连“长号不自禁”的那份天真纯情也被风蚀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失措。

课文一经删节,我们倾听到的便不再是归有光整个心跳的声音,不能完整了解那时那个“完整”的归有光了。

梁顺和,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责任编校:左晓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64642587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