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典故

2023-01-20 22:01: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韬光养晦的典故》,欢迎阅读!
韬光养晦,典故

韬光养晦的典故

【成语】: 韬光养晦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举例造句】: 他急于韬光养晦,不想出山。 【拼音代码】: tgyh 【近义词】: 韬光晦迹

【用法】: 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英文】: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 【成语故事】:韬光养晦是夹缝中的求生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

历史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

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几乎要全军覆没时为了给自己赢得第二次机会,“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此乃奇耻大辱,而勾践为了给自己赢得一次机会终能忍屈负重。通过十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而终灭吴,得以雪耻。

另一个是西汉对匈奴。“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于匈奴和亲。”(《史


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后据史载,当时冒顿单于给高后的信大意是我曾和高帝约为兄弟,高帝已去,我想按照匈奴的习俗娶你为妻(注:匈奴有娶死去的兄弟的妻子为妻妾的习俗。当年高祖“白登之围”后确与冒顿“约为昆弟以和亲”)这对于汉朝来说是国耻,举国震怒,可当时确实敌我悬殊,高后冷静下来后与群臣商议,决定含恨忍辱,回信给冒顿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服侍单于,愿以公主代之。高后能有如此胸襟和见识确实让我由衷敬佩。历史证明高后的决定是英明的,经过半个世纪的韬光养晦,汉朝终于在汉武帝时连本带利地向匈奴索报家仇国恨。

能够看出“韬光养晦”其目的在于麻痹对手,消除对手对自己的防备,为暗中养精蓄锐,施展拳脚打基础。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相似。实施难点是如何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任何计策的实施,都以保密为前提。若告诉别人说自己要“韬光养晦”,那么别人会中你的计而不防备你吗?越王勾践若将自己“韬光养晦”之计公开告诉吴王夫差,那么历史将改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753900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