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新教伦理思想

2023-01-09 12:0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新教伦理思想》,欢迎阅读!
新教,韦伯,伦理,资本主义,思想

要: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和肯定了人、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合理性,上帝和天国仅仅是敦促信徒在世俗社会中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使命的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同时在宗教外衣下隐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性因素的精神实质。新教伦理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天主教的相关思想迥然不同,它在信仰领域解决了信众所面临的传统说教和现实物质诱惑的矛盾,使信徒从传统信条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并将其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天上到人间、从神圣向凡俗、从务虚的精神活动向务实的物质活动的转变。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路德宗;加尔文派

中图分类号:b9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密切关系。他试图论证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i旨在探索宗教社会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宗教改革不仅客观上,而且在实质上也契合了新生资产阶级的经济扩张行为的意图,适应了早期工业资本家与产业工人建立雇佣关系的需求,解除了基督教传统宗教伦理对新生阶层资产阶级阶层(不称其为阶级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未使此划分、归类。彼此的阶级力量还未达到足以可以抗衡的态势,但后来的社会发展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这一点)的束缚,使人们的个性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张扬,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向现代化的迈进。

一、新教伦理思想

新教是自16世纪起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其中路德教和加尔文教是典型代表。这两个主要教派都赞成和接受在实质上同一的宗教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新教伦理作为16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在基督教信仰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谓新教伦理即是指基督教新教在世俗社会和人文精神角度的伦理维度,是基督教神学家和改革家(包括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为基督徒实现救赎到达天国、极乐世界这一终极目的而提出并且要求信徒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这就区别与传统的天主教,是其之所以称为新教伦理的基本点,传统的天主教更注重天国与灵魂的净化,厌恶和逃避世俗生活,认为热心于尘世的人就是灵魂的堕落。然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则更多地赋予世俗生活以信仰的价值。但新教伦理绝不是基督教新教的教义。表面而言,新教伦理思想虽然强调人对神的义务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人对人、人对自然的义务,是关于个人处理与上帝的关系、处理与他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并因此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特征,而实质上,它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其直接肯定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社会活动和个体需求,其目的在于借助彼岸、救赎等宗教神学范畴和理念来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世俗生活的积极性,并在道德上限制和责斥对市民社会发展起消极的作用的言论、行为以及其他宗教因素。

(一)新教伦理思想内容

1.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的理论武器预定论

概括而言,预定论是关于世间一切都是上帝预先预定的、永恒不变的安排,都是出于上帝无可测度的、预定的绝对的旨意,人绝对不能离开上帝而独立有所作为且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的宗教理论。具体而言,路德根据人的属灵本性的特点,主张个人自由根植于信仰,


人单凭自己的信仰即可达到道德的完善,即可得救,集中反对那种认为人只能借助教会,通过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获救的观点。

加尔文是这样对预定论解释的:我们把上帝的永恒教导称为预定,他以此预定他愿意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因为他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创造他们的,所以令一些人得永生,另一些人受永恒诅咒。加尔文从路德的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的、明确的预定论的结论。其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解救的并非所有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部分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加尔文依据预定论,强调上帝和《圣经》是惟一的权威,彻底否定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威,否定那些教父和牧师的权威,坚决反对宗教形式主义。他认为,人只是受制于神的权威,不能受制于人的权威,因为人不是神。 2.世俗生活的圣光照见天职

加尔文说:上帝在我们的一切工作生活活动中欣赏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工作是庸俗,卑污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伟大的有价值的。在上帝的眼中,世间所有的职业都是无差等的,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真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再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ii。在此看来,职业就是人们对上帝的召唤(calling职业、神召)的响应。而修道士的生活不仅毫无价值,不能成为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而且,修道士生活放弃现世的义务那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责任,是可耻的。所以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 (二)新教伦理思想的本质

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和肯定了人、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合理性,上帝和天国仅仅是敦促信徒在世俗社会中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使命的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同时在宗教外衣下隐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性因素的精神实质。新教伦理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天主教的相关思想迥然不同,它在信仰领域解决了信众所面临的传统说教和现实物质诱惑的矛盾,使信徒从传统信条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并将其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天上到人间、从神圣向凡俗、从务虚的精神活动向务实的物质活动的转变。 (三)新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动摇和瓦解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且还摧毁了天主教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并以新教伦理取而代之。概括地说,伦理对人类社会而言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能用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规范或标准来约束个人行为,强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意识,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和谐地发展。新教伦理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伦理体系,它不仅具有上述一般功能,而且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

1.推动宗教世俗化和社会现代化

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后果之一。马克思说:宗教改革把僧侣变成俗人,而把俗人变成僧侣。加尔文依据预定论,强调上帝和《圣经》是惟一的权威,彻底否定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威,否定那些教父和牧师的权威,坚决反对宗教形式主义和权威主义以及教条主义。所以信徒可以依靠阅读《圣经》和直接上帝交流,蒙受上帝的恩宠和召唤,不必再通过罗马教皇所谓的救赎理论对牧师进行忏悔,禁欲,苦修来获得灵魂拯救。这就在信仰体制中抛开了信徒与上帝交流的必然媒介牧师、教父、教皇,绕其道而直接与上


帝照见,接受圣光的佛撒和纯净,把信仰模式就由信徒宗教实体上帝在形式上就简化为信徒上帝的二元结构,于是牧师、教父、教皇就成了名存实亡的虚职实体,客观上就削弱了教会的神圣权威,相对地突显了信仰体制中信徒的个人地位和自由空间,重塑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新教伦理将上帝、拯救、来世等信仰范畴作为信徒践行其义务与履行其责任的理论依据和保障,引导和督促信徒承担自己在世俗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催生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b267a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