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2022-03-30 11:1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人教,案例分析,小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 (二)反思:

1 该案例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2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学习案例: (一)案例一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舒服。 产生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 (二)案例二

师:老师这件衣服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对于这件衣服,你想说什么? 1:老师,你这件衣服是哪儿买的? 2: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

3:这件衣服是哪儿生产的?什么牌子? (三)反思:


1、在案例一中,以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不仅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的积极性。

2、案例二老师浮浅的问题,使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就能回答,不能引起学生们积极思考。这样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虽然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并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三、解决问题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年级上册) (一)案例A

1、呈现例题:计算48÷4

2、学生自主活动: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并交流结果 3、结合直观操作的过程及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口算。 4、结合口算过程,教师讲授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案例B

1、呈现例题:计算48÷4

2、教师提问:这个问题如果要你用笔算,你会怎样算? 3、学生自主活动。(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4、教师并没有介入,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5、教师不得不自己讲授基本的计算方法。 (三)认识分数的学习案例

1、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怎样表示一半? 2、学生折、剪。(用直观的方式表述)

3、画直观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

4、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创生数学符号。(用数学符号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述) 怎样用数来表示一半?

1)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生创生出不同的数学符号)

2)师小结: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大家的创造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统一表示成 板书分数符号。 (四)反思:

1、案例B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小组讨论都是缺乏引导的。对于除法的笔算,从形式上分析,与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过程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不会想到,原有的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经验只会带来负迁移。对于一种全新的知识,由于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讲授,所以学生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逐步组织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积聚感性经验,凭借直观操作和图形展开思维,形成的认识成为后续学生的生长点。当让学生自主创生新的表示方法时,学生都能有意义地进行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水到渠成地进行抽象思维,再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意义地建构起抽象的分数二分之一。

3教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学习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4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展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概括式学习过程,经历经验模型符号数学化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cb03fa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