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低龄化的空心病

2023-02-27 01:2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越来越低龄化的空心病》,欢迎阅读!
低龄化,心病,越来越

越来越低龄化的空心病

“空心病”不是不敢死,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 1. 空心病

“空心病”常见于15-17岁的孩子,他们的口头禅多是“活着真没劲,死了又不甘心”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往往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学习好、有礼貌,但是他们小小年纪就却过于成熟,心思很重,非常在意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刻意的维系自己在他人眼里良好的形象,然而做一切都不是发自初心,甚至有表演的成分,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常常疲惫不堪。因此他们会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遇到什么过不去的槛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不知道自己是谁,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活下去的存在感和活着的意义。

曾有一位空心病男孩的父亲,咬着牙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小时候吃苦少了,不知道珍惜现丰衣足食的生活才“惯”出了这些病,其实根本不用找老师治病,暴打一顿,三天不给他饭吃,什么病都治好了。 2 . 掌控感下降

3岁以上的孩子,当他们可以自由的行走了,就不喜欢被大人索引着,而是想按自己的意愿走路。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掌控感,需要掌握自己的方向,就如同再长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开始自己规划未来,开始想要展翅高飞。

而这个时候父母开始干涉孩子除了吃穿用度以外的思想,在精神上进行控制。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没有多少事是孩子们自动发起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只需要乖乖执行父


母给他们制定的人行行程就可以,因此,孩子们的动机模式都处在极端状态。要么偏执地想要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很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发言权。而这些对孩子而言,会让他们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

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他们无法真正体会某些感受,就像现在的孩子要求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我掌控,是当父母的无法按照自己的经历去感同身受的。此就有了交流的阻力。 3 . 缺少玩耍

根据人类进化学的解释,人类有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漫长的童年,这是进化的需要。人类需要儿童期的混乱、无序来探索这个的世界,应对多变的气候变化。童年的孩子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强烈的玩的意愿,是自然选择塑造的。

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长期生存的关键技巧。比如他们用身体的方式玩,追逐打闹,由此发展他们协调的肢体动作,训练大脑和身体的反馈。他们玩各种游戏躲猫猫之类,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恒常性。有时候他们会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在黑暗中前进,他们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获得勇气。他们通过玩过家家,掌握协商和沟通的能力。而现在的孩子真正玩耍的时候都被冠上了学习的要求,即使是玩了,也要在玩了之后进行一番总结比较,要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甚至是写成作文,这些多数是主题活动或者是游学一类的活动并不是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玩耍。 孩子们在没有“任务”的玩耍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而这种控制感和成功的喜悦将是孩子们内在驱动力的源泉,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与释放中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将会一点一点的被唤醒,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童年、少年时代都被精密的、有序的现代教育体系同化了,看不到个性的体现,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些辅导班教出来的孩子,思维模式严格同化,没有一点创造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dab587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