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试资料

2022-08-03 06:1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学史考试资料》,欢迎阅读!
考试资料,文学史,古代

1 默写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2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A 用超现实的形象表现现实性的主题,(夸张,变形手法,仙境的美揭露现实的丑)

B 作者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的全过程,不重视对生活本身细枝末节的描写,而是侧重

抒发对生活的整体感受。 C 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增加气势,使人感受到热情亲切。 (天生我材必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 李白诗歌的总貌?

明朝,王世贞“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4 韩愈,孟郊诗歌创作的异同?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为韩孟诗派,这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所为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善于寓奇特与古拙;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而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 5 韩愈的散文理论?

A 文以载道

前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及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韩愈所说的“道”则兼指,有时偏重于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B 气盛宣言

前人提出的“文本于道”强调的外在的理法规范,道德信条对于文学的制约。但是在韩愈这里由于气盛言宣的提出则已经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

决定。尽管韩愈所要求的人格修养与内在精神总体上并不与儒家理法相冲突,但毕竟是文学趋向于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地诠释。

C 不平则鸣

韩愈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所谓“不平则鸣”肯定了种种不平有动于心的个人情感及其在各种一书中的表现,这说明韩愈讲文以明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他并不排斥甚至赞许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存在。 D 必己出,务去陈词

韩愈所要求的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学习古文方法和“自树立,不因循”的

文章语言风格。

总体来说,在主张“文以明道”的同时,也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这是韩愈散文的精华所在。 6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所开创的唐诗第三境界?

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在盛唐诗、中唐诗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从这三重境界前后相续的轨迹,可以看出:

A 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

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B 随着诗歌对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发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

精致工细。

C 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的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主要向外部世界影响转为


更多地向内心体验搜寻。

尽管这三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它毕竟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在艺术上,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纤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境界的深邃朦胧。

7 苏轼,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之词,都以境界阔达,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炙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勇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地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 宋代散文的一般特点?

A 素淡而不质拙,明畅而不华俗,平易浅切而不失文采

B 句式骈散相间,而富于变化 C 语脉流贯

9 对杜甫诗沉郁顿挫诗风的历届?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沉郁顿挫?沉郁即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即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之所以有这样的诗风,大体上可以归结于他的生活环境。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因而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一步说,杜甫小时候生活在天堂,看到的是繁华,心里充满的是快乐;长大后,他生活在地狱,心里充满了痛苦。有天堂到地狱,变化之大,感情之强烈。一旦有机会发泄,便会像火山口的岩浆一样,喷发异常强烈。又像一张绷紧的弓,力量特别强大。所以早就了他感情悲慨,壮大,深厚。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扩大的。同时,他的诗又收到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的影响,将他个人情感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不管是长句还是短句,都是如此。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又喷薄而出。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所愧为人父,无食之天妖。”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难于自制了,但是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天穷韵味,同时结构也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0b341bc281e53a5802ff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