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03-23 21: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改善民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欢迎阅读!
落脚点,出发点,民生,改善,一切

改善民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了一个热词。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经济率先发展的江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可以有哪些率先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1026日专访了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是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党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冯必扬解读说,全会对“十二五”规划没有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而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认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而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冯必扬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为首先,基本公共服务所要解决的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即底线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中的公益性领域;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只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能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民所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获得


更多实惠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这对于减少社会不公、缩小贫富差距、保护底层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具有重要作用。唯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才会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进一步转变成为共同富裕社会。

我省“十一五”以来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制度等等。但冯必扬认为,江苏在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一些领域发展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如尚未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公益性服务领域投入仍显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结合多年研究,冯必扬认为我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做到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按照责任与能力对等、需求与可能结合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利益需要,满足基本需求,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

二是实行重点倾斜。基本公共服务既要面向全体人民,又要重点向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倾斜。要保住低收入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他们与其他群众一样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三是坚持立足基层。要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扎在城乡基层社区,努力把最贴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办实办好办出成效。要注意总结立足基层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经验,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具体包括形成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关工作的分工协作机制,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服务供给机制,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0e6ff9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