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的民本思想

2022-12-06 06:15: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析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的民本思想》,欢迎阅读!
吉拉,民本,思想,金旺,喻诗》

析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的民本思想

作者:玉莲,澈力木格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2



玉莲澈力木格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本文旨从文学思想的角度,通过阅读伊希旦金旺吉拉的《训喻诗》,认为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并从诗人生活的时代和个人人生经历方面探索伊希旦金旺吉拉民本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训喻诗》中民本思想对蒙古族文学和蒙古族人民的影响。

[关键词]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63-02

[作者简介]玉莲,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澈力木格,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一、伊希旦金旺吉拉及其《训喻诗》

伊希丹金旺吉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蒙古族著名诗人、宗教哲学理论家、医师。七岁被鄂尔多斯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公召庙(全福经轮寺)的沙卜隆(活佛)第五世招去。二十几岁赴青海安都塔寺学习佛教哲学医学。回来后,从三十几岁开始在鄂尔多斯七旗、察哈尔,锡林郭勒及蒙古、布利亚特等地行医。此外,还在蒙古地区的大库伦(今乌兰巴托)、锡林郭勒盟东苏尼特旗、察哈尔等地住了几年。居住期间,主要从事行医和写作。

伊希丹金旺吉拉于而立之年后,致力于医药学研究,近不惑之年,周游内外蒙古各盟旗,传教行医,用藏语撰写了多部医药学著作,其间还进行诗歌创作。

在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诗歌中,除了医药学诗歌和短小的无题诗以外,最著名的当属那首

《训喻诗》。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训喻诗》又名《公尼召活佛的箴言》、《公尼召活佛的金训》等。该诗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虚伪的本质,讽刺和鞭挞封建王公诺彦、活佛大喇嘛的罪恶,并对底层受压迫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共13320行,每一章突出一个主旨且大部分都涉及民本思想的内涵,这体现在把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官僚的罪恶揭露出来,爱国、爱民族、关怀百姓等思想方面。他的诗歌中写道德时采取了揭露批评性质的描写。把当时上层喇嘛和尚的贪婪、官僚的无赖残暴、强盗行径结合佛经和律法论述出来。还有讲道理的哲学性和教育性,重点讲了如何立业、教子方面。虽然有着这些方面的进步思想,但是由于社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没能从封建社会的旧机制中寻找封建社会的弊端,而是从佛教教义和封建礼教为标准来反对那些现象。该诗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宗教、法律、教育、道德、医学等诸多方面。多年来,这部诗作不仅是蒙古地区各佛教寺庙、学校阅读学习的材料,而且就其内容形式而言,非常贴近蒙古族的生活,与蒙古族的审美心理极相吻合,因此该诗的口传手抄本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

二、伊希旦金旺吉拉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影响


文学是时代的缩影,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出现相应的文学作品。伊希旦金旺吉拉生活的时代1854~1907)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恰逢改朝换代、社会动荡的伊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从封建社会转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在此惊变中蒙古高原也成为外国侵略者垂涎的宝地。在侵略者们的侵略步伐渐渐深入时,满清朝廷和国内的敌对统治阶级对蒙古族人民进行政治上的哄骗、民族上的分割统治,经济上层层剥削、军事上武力压迫、文化上进行愚民等政策。这一时期蒙古族人口锐减,经济一度萎靡,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民族文学更是到了要消失的地步。同时,在内蒙古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生了起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一些喇嘛认识到佛教的虚伪本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满、蒙、藏三种语言开始研究医药、历史和文学,还有一些人开始创作诗歌来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本质。在这些人当中,伊希旦金旺吉拉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民本主义诗人。作为佛教上层阶级的活佛,伊希旦金旺吉拉亲眼见证了封建僧俗两界上层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残暴的统治对人民在精神和肉体上进行的迫害和奴役。伊希旦金旺吉拉怀着对下层民众的关心与爱怜,以人民的疾苦和社会、佛教的混乱为题写下了著名的《训喻诗》。

(二)诗人的个人人生经历

伊希旦金旺吉拉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甲寅)出生于察哈尔镶白旗都楞敖包地区。1860年,伊希丹金旺吉拉七岁时,做了鄂尔多斯郡王旗公尼召庙的活佛,开始学习蒙藏文。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五岁时便精熟地掌握了蒙藏两种文字,并开始学习文学写作。18685月,甘肃回族起义,起义军越过黄河,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公尼召随之毁于兵燹,伊希丹金旺吉拉也回到镶白旗并还俗。1870年,公尼召庙开始修复,伊希丹金旺吉拉回到公尼召,20岁时,伊希丹金旺吉拉赴青海塔尔寺全面系统地修习佛教理论,娴熟地掌握了佛教中的哲学和医药学的知识和技能。

伊希旦金旺吉拉三十多岁开始游历鄂尔多斯众多旗县和寺庙,四十多岁开始游历察哈尔、锡林郭勒盟。传教行医过程中对社会的真实情况有了直面的认识,对蒙古族人民受到的压迫和贫苦生活深感怜悯,更是亲眼见证了列强侵略中国,中国各民族受到压迫剥削的情况下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们投降卖国的耻辱事件。伊希丹金旺吉拉虽身为活佛喇嘛,但他的大部分年华漫游于草原,在生活中广泛地接触贫苦牧民,对牧民的痛苦生活有比较深切的感受,能较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僧俗两界上层统治者对人民在精神和肉体上所进行的迫害和奴役。正由于他是个宗教理论家和哲学家,所以他能深刻地揭露僧俗统治者的虚伪邪恶,真实地揭示社会中人伦道德的沦丧。伊希旦金旺吉拉发挥才智高度概括自己游历多年的亲身经历和社会史实,用近十年的时间写了讽刺揭露封建社会的《训喻诗》。

三、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民本思想的影响

1.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伊希旦金旺吉拉《训喻诗》全面而深刻地描绘揭露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和蒙古大喇嘛、王公的贪婪残暴的真实面目。虽然在蒙古族传统训喻诗中也有少数几个作品以此为题材,但是像《训喻诗》这样直接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从未出现过。《训喻诗》的出现给那个时代的人民注入了动力。人们对《训喻诗》中揭露批评内容感到很新奇,而诗的内容和格式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模仿。从而出现了蒙古族当代文学的两大思潮之一——“贺西格巴图—伊希旦金旺吉拉思潮”。

2.对当时人民的影响。伊希旦金旺吉拉不仅是一个有着民本思想的诗人,而且他的诗中还包含着对佛教虚伪思想的批判,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并且盼望新社会的到来,希望改变人们的思想。但他的诗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点化佛教错误信仰和封建官僚阶级的思想。虽然伊希旦金旺吉拉没有彻底认清封建社会的本质,没能剖析人民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他的“孝顺父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622f02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