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

2022-12-19 16: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词析句》,欢迎阅读!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感悟真挚情感 西港路小学 刘琳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词人的情感,体验渴望的语言。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比如说,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师:学习第一个事例:飞蛾扑火,找出令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生:我最喜欢“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感觉飞蛾很勇敢。师:如果将文中的“极力”改为“用力”,“跃动”改为“鼓动”好不好?为什么?生:原文中的词语好,我觉得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它不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手,就干脆束手待毙!我觉得他还不如文章中的小飞蛾那般勇敢!至少搏一搏,小飞蛾却获得了生的希望。 品读词句,是感悟的有效策略。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极力”和“用力”进行比较,“跃动”和“鼓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感悟到两组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组词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把握住了。这是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触摸春天》这一课中,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师:盲姑娘怎么来触摸春天呢?来,打开书,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生自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呀,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大家已经走进了春天,走进了盲童安静,读书就得这样,做到身临其境。师:同学们,听着你们的朗读,听着听着,我们也仿佛也走进了春天的早晨。请你再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里哪里最让你意想不到的?请拿起笔来划一下。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师:哪儿也是你们意想不到呢?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师:是不是也是你们也意想不到的呢?师:来,我们一起读。师:如果当时你就在那,当你看到这


一幕,你想说什么?生:她根本就没有失明。生:她眼睛失明,她的心却可以看到东西。师;你真会洞察,是为什么?师;千言万语,其实汇聚成一个词,这真是一个——生:奇迹。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奇妙的感觉。来,闭上眼睛,此时,你就是安静。音乐起),你慢慢伸出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你极其准确地伸向了一株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师:安静,你感觉到了什么?生:我感觉到了蝴蝶在我手心里扑腾。师:安静,你也感觉到了什么?生;一个生命在我手里,它的求生欲望很强,一直在扑腾。师:那你此时的心情呢?生:我感到很惊讶,我从来没有这样感觉。师:对呀,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来,让我们拿起书,蝴蝶在我的手心里,读——生齐读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紧扣文本,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学生的回答不是凭空编造,而是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感悟,手不离书,词不离句,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句子,抓具体词语,学生的感悟是他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

上两个教学片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理解重点词来牵动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而理解课文中心。

二、抓重点词语,培养质疑解疑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如果读一课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在《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做的:师:我们来读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这是块怎样的石头?这快石头“怪”在哪里?师:不仅说得清楚,问题也提得好。把这个问题写黑板上。 师:你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可真会动脑筋呀!我们读读第18小节,说说“这块石头‘怪’在哪里”?你可以一边读一边画一画,一会儿我们来说说。„„(学完课文后)师:现在再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生:巨石 孤零零。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抓住学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中领悟文章思想,掌握读懂课文的方法,定会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更好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让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c06ec35fbfc77da269b1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