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

2022-03-20 20:39: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欢迎阅读!
袁隆平,科技奖,获得者,首届,最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

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文

更多关于袁隆平的内容文章推荐(点击进入 1.赞美袁隆平的生活故事随笔 2.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3.《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文(4)

4.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5.袁隆平阅读题及答案

6.《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文(2)

7.袁隆平高中英语作文

8.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十五课杂交水稻之父 9.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10.关于袁隆平的英语作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原文

袁隆平1930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 功勋科学 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袁隆平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 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 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 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 民以食为天 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 天然杂交稻株 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




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 天然杂交 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 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 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 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df3f3f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