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作品中坚强的女性形象

2023-05-09 23:5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丁玲作品中坚强的女性形象》,欢迎阅读!
丁玲,中坚,形象,女性,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丁玲作品中坚强的女性形象

作者:王婷婷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

本文通过对于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这个人物的分析,探讨了慰安妇贞贞悲惨命运的原因,以及霞村这个地方所浓缩的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想风气的问题,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最后总结出作者的独特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觉悟。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一篇力作,也是她真挚情感的结晶与升华。通过去霞村休养这件事,引出霞村里一个叫贞贞的女孩,在遭受日寇的凌辱后,忍受着精神和身体双重摧残,利用自己慰安妇的特殊身份,帮助八路军取得日军情报的故事。但是,贞贞回到村子里后,却不被人理解,遭到众人的歧视和误解。 一、贞贞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

贞贞是个乐观的女孩。丁玲对贞贞的外貌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在很浓厚的阴影之下的眼睛,那眼珠却被灯光和火光照的很明亮,是那么的坦白,没有尘垢。这段话所为我们呈现出的贞贞,跟大多数人心里想的,所期待的贞贞完全是两个样子,面色红润,坦白,没有尘垢,一副很神圣的样子。眼睛就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很明亮,从侧面暗示出贞贞的内心也很纯净,虽然遭遇了不幸,但是从骨子里透露出的那股坚毅,使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其次,贞贞很坚强,在苦难中没有沉沦。丁玲始终不想正面去触碰贞贞心中的那道创伤,但贞贞却坦然的带着和阿桂去轻拭那个伤疤。阿桂哭倒了,贞贞反倒来劝她,这时,我们宁愿贞贞大哭一场,去抱怨,去愤慨,去憎恨那帮残害她生命的人,可是就是那份乐观,那份隐忍,让人心疼。

二、贞贞与王佳芝选择的异同

在丁玲的笔中,贞贞是个圣洁的女子,是个女英雄。这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张爱玲小说《色戒》中王佳芝这个人物形象。同样身为女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用其特殊的身份去执行革命任务。贞贞是受日军喜欢的慰安妇,王佳芝是汉奸的情妇。然而,正是两人这两个为人所不耻的职业,帮助八路军取得了敌人的情报。深入剖析,这两个人物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徘徊女性特质革命特质中。其次,两人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可是恰巧相同的也是得不到众人的理解,王佳芝选择了一瞬间的爱,为爱而死,救了爱人,贴近了女性特质,而贞贞选择了为革命献身,贴近了革命特质。尽管她们都付出了,却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同,但可贵的是,这都是一种女性意识的潜在萌发和生长,我想正是张爱玲和丁玲小说塑造当这两个人物所存在的最大的相似之处。 三、恩师鲁迅对于丁玲人物形象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鲁迅作为丁玲的恩师,对丁玲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她自己的作品中,无疑会借鉴到恩师写作的经典视角,霞村的那帮女性看客,就是最好的诠释。看到作家对于刘二妈,杂货店老板,打水的妇人的描写,让我们又看到了一群无知的看客亏她还有脸回来,真是他爹刘福生的报应。弄得比破鞋还不如……”

读到文中的这些描述,我更增加了一份对于贞贞的同情。然而,丁玲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需要读者去同情贞贞,更多的是想让我们去反思:贞贞应该是个英雄的,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她为了革命所做的牺牲,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可是为什么,她要面对的如此的窘况,如此残酷的现实?丁玲憎恨那些看客,从侧面讥笑她们的无知,但是丁玲并不讨厌他们,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他们是人民,无知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局限。丁玲把这些群众的弊病揭露出来,为大就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丁玲作为女性,思想的突破和时代意义

丁玲的作品向来是从女性的视角去挖掘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精神追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对于贞贞这个人物的的塑造,是具有这种突破和时代意义的典型。贞贞这个名字就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看似普通却意味十足,主人公特殊的经历,从这个名字中就不难看出意味复杂的反讽。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对于贞操观的颠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贞贞做过慰安妇,在中国封建传统中,这就是不贞,就是失节,会被人唾弃。可是,丁玲笔下的贞贞却是个善良,纯洁,乐观的好女孩,这种非主流的描写,在当时那个年代必然不被很多人接受,1958年,丁玲的批判者就敏锐的看出这个名字的复杂含义,并将它与丁玲本身的政治历史联系到了一起,也成为后来批判丁玲的证据

丁玲的思想是前卫的,然而,在革命的特殊年代里,这种前卫的思想却很少能被人接受,大家崇拜,追求的是像刘胡兰那样英勇就义,有民族气节的女英雄。同样是为了革命,贞贞受到的是歧视与白眼。难道年轻轻的生命为了那些所谓的虚名就要逝去就是英雄,那么像司马迁这类忍辱负重的英雄,就该葬送在众多无知小市民的白眼中?最终,丁玲让贞贞选择了离开。人言可畏,这个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传统,不知残害了多少的妇女。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都具有一种阴柔难以被打败不向命运屈服的坚毅个性,不似男儿的刚强,却是女人特殊的反抗方式。贞贞走了,一种新的东西又在她身上出现了,丁玲给了贞贞希望,也给了读者希望,更给了她自己希望。她在贞贞身上似乎也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救赎,灵魂的救赎。贞贞会好的,她会跳出霞村这个地方给自己的压抑,她会获得新生,她会坚强乐观的走向属于她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12[M].人民文学出版,198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华夫.丁玲的复仇的女神”[N].文艺报,19583.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9.8-),江苏淮安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08级学生; (1990.10-),安徽铜陵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08级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023de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