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

2022-04-12 11:2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放牛,春天,班的

《班主任工作》论文

教育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育主题片领域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之前就在电视上看过这部影片,当时还没有那么触动心灵,只是觉得如果我也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该有多好。而当在课堂上以一个师范类的学生来看这部电影,并联系我的教育学知识,才感受到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种令我泪流满面的力量。影片和《死亡诗社》一样,都是讲的一个教师改变一群学生的故事,听上去很平常的故事,但是我觉得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在于这个“改变”的过程之中。

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我查过资料,“放牛班”在台湾是指由被学校放弃管教的差生组成的班级,片名是直接用的台湾那边的译法,那里的学生脾气像牛一样倔,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被其他老师讥笑为在“放牛”,所以就被称作“放牛班”了。影片关注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个普遍关注以外的边缘群体—— 问题学生。

电影描写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助理教师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电影用略带灰暗的色彩和稍显悲伤的情调,展示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无所作为的失意音乐家马修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各个调皮捣蛋,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老师被迫采取高压管治,体罚禁闭是家常便饭,换来的却是孩子们加倍的调皮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是对教师和牧师的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马修从不体罚和禁闭学生,他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种种恶作剧,经常在校长面前掩盖学生的错误,但私下却让打伤了牧师的孩子去护理住院的牧师,并告诉牧师是孩子主动请求来做的,警告欺强凌弱的孩子改掉恶习,不准再欺负小贝比诺„„马修没有伟岸的身躯、俊美的外貌和豪言壮语,他的矮胖的身材、半秃的头顶、稍显木讷的表情以及偶尔表现出的一点诙谐与幽默让他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让孩子们渐渐觉得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么“坏”,但事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

马修发现这群孩子虽然调皮,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唱歌,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并从中得到快乐。马修因势利导,他成立了合唱团,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他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用爱的教育让一群“恶魔”变成了“天使“。

教育理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而主角马修学监则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影片中与马修教育方式截然相反的校长,算是一个冷血无情的“铁血”

1




《班主任工作》论文

之人,他施行“行动—反应”的铁律,一旦学生做出问题行为,教师必须立马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是条件反射式的强制禁止。这里更像一座监狱而非学校。

行动—反应”模式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马修学监虽然最终被解雇,却换来了孩子们从内心对他的爱与尊重,让放牛班的每个孩子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蜕变。马修学监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在于马修学监是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矫正而非行为的管束。

以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孩子皮埃尔为例,从“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问题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整个人生转变与马修学监有莫大的关联。他被强制送到这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而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和他一样都是问题少年。孤独、偏激的学校生活让皮埃尔感到更加不舒服,他调皮捣蛋,经常因违反规定而被罚做清洁、关禁闭,但是他却天生有一副天籁般的嗓子,对马修老师来说,这匹千里马是难得的,所以尽管异常辛苦,他仍然用自己的大爱去感化这个少年。当皮埃尔误会马修与母亲在一起而闹别扭时,马修老师采取了故意漠视的态度,他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让他意识到合唱团并非缺他不可,而每个人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女爵视察学校时,马修对站在一旁以为自己只能当旁观者的皮埃尔做出独唱的指挥手势,时机恰好地让这个孩子学会了宽恕和感恩。皮埃尔的天籁之音响起,马修最终以音乐打开了皮埃尔的心扉。

马修能够能够让皮埃尔改变的原因,经过我结合教育理学的分析,我发现,从马斯洛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可以找到答案。五大基本需求,按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修老师帮助他找到了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哈森校长的形象并没有看剧情梗概时那般令人恨之入骨,或者说,从本质上看,他也是爱学生的,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对。当马修决定成立合唱团并去寻求校长同意时,哈森其实采取的是默许态度,他只不过无法相信这群问题学生能够具备合唱团的能力。所以当马修告诉他孩子们已经开始歌唱时,哈森尽管嘴上依然还在责骂马修先斩后奏、自作主张,但他已充满期待;在合唱团的歌声中,哈森站在校长办公室方正端庄的椅子上试飞纸飞机;被学生的足球砸中后,他竟然带领马修和数学老师加入了学生足球比赛„„一切的改变都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对于任何一所体制化的学校而言,没有领导的支持或默许,教师想要进行任何标新立异的做法都是寸步难行的,更何况

2




《班主任工作》论文

马修的合唱团已经发展到了人尽皆知连女爵都慕名而来的地步。因此,从影片中可以发现,在马修的合唱团实验中,哈森校长其实已经对自己“行动— 反应”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模式产生了动摇。事实告诉他行为主义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方式是无效的,他开始站在校长办公室的窗前默默观看校园中的变化。然而,校长的态度转变随着偷钱事件的到来而宣告结束,学校公款被盗,突然到来的灾难让他手足无措,他再次拿起“行动— 反应”的皮鞭。因为对行为主义者而言,惩罚是最快最有效的问题处理办法。他粗暴地对被怀疑者进行逼供,并把这名学生直接送进了监狱,结果,以暴制暴换来的只能是更强烈的反抗,影片最后这名学生回校报复把校舍付之一炬。

虽然马修学监最终被校长解聘,表面上看是行为主义战胜了人本主义,但是,影片最后的结局似乎也暗示了人本主义在深层意义上对行为主义的胜利。

《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一样,借影片中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歌颂了人本主义教育对行为主义教育的伟大胜利。《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这两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教育类电影的经典,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源。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46a3cd8762caaedc33d4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