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范仲淹

2022-08-17 01:08: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幕遮 范仲淹》,欢迎阅读!
范仲淹,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一,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 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意为心情忧郁: 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 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销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 一段愁肠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宋词鉴赏大典》)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 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






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范仲淹

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6]

[5]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每夜都睡不着觉,如果有好梦就让别人睡去吧。这二句更是显出作者难以找人倾诉的惆怅,纵有好梦也难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4aa8c54028915f804dc2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