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 完整版

2022-03-20 23: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给女儿的信 完整版》,欢迎阅读!
整版,女儿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萌()发 渗()透 消耗() 擅()自 蕴()藏 赋()予 永不衰()退 纽()带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给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1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3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4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 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2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自己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但最终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 其他动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这是上帝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品味最后一段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美与力量 忠诚 心头的记忆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头的记忆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探究学习:

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或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你心目中的爱情



课堂小结:

作为前苏联的一代教育大家,对女儿提出的爱情问题,作者既不惊诧,更无呵斥,而是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尽显一代伟人之风范。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同学钦佩、仰慕与学习的。因为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爱情观,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对女儿的深情与理智。诚然,对爱情的理解是多样的: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在天原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爱情的忠诚,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却能对爱情作出如此理智、超然而独到的诠释,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与启示。

延伸拓展:

1、课后收集描写爱情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2、完成讲义中的部分题目。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86520f763231126edb11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