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2022-07-20 03: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欢迎阅读!
唐诗,区别,宋诗的

1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在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简单概括出了两

者的特点:

2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3 对盛唐诗的认识

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王维孟浩然)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

特点:1.自信自立 神采飞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李白《别童子入京》) 2.爱国爱民 无畏无惧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3.纵情山水气势雄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张扬个性 傲岸舒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题材广泛,众体皆备

4 柳永对词的改革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


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许多词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等,代词 自家伊家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7]?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比较两篇名作:

5 苏轼对词的改革

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并见乎词,在词中树,立。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酒边词序》因此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蕙风词话》卷二)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始能复古。(《》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b0b482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