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精品

2022-10-11 09: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大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精品》,欢迎阅读!
远非,高声,秋风,诗词,精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b34aca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