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024-04-06 23:3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欢迎阅读!
之本,谈“心



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心主血脉;心藏神;心阳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出自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新校正》云:详神之,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处,即居处之意,故全句理解为:,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



1 心主血脉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主,即主宰、主司之义,故全句合而言之,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1]。分而言之,即指心能主司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脉。其中主血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心能化赤生血。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由于血液循环于全身,对脏腑、皮肉、筋骨、神志均能起到滋润的作用,所以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而心通过对这一生命的根本物质的调控,统帅着其它五脏六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其主脉的功能也包含了两方面,从结构上而言,心局胸腔,与脉相通;从功能上而言,心阳与心阴协调共济,使脉管舒缩,从而保证了血流的畅通。总而言之,心与血脉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心气充足,心阴阳气血充沛,才能使百脉通畅,人体面色红润而光泽,脉搏均匀和缓,否则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悸、胸前区憋闷疼痛、面色无华、舌淡或有瘀斑等。



2 心藏神

《灵枢·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此处所言之神,既包括了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也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狭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心神通过驾驭和协调各脏腑之气从而实现了对各脏腑功能的调控作用,因此心神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再论此处狭义之神,早在《灵枢·本神》就提出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可见,心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思维活动的脏器。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分别归属于五脏,心神通过统帅这些分属于五脏的五志,以维持人体的精神和思维活动,若某脏所藏之志失常,则会引起该脏所主之志的病变,若心神失常,则会引起五志皆发生紊乱,正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损。可见,神充则身强,神衰则体弱。但近二三十年来,关于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所主还是脑所主,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争鸣,不少学者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力倡脑主神明”,其依据主要源于《本草纲目》中所言脑为元神之府”,但关乎此点,笔者认同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的观点,即这是一种误解,“脑为元神之府中的”,真也;而此处是指精气。依据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这一人身之宝,古人常喻为”,如《灵枢·平人绝谷》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2]以此解,“神为元神之府即是说脑为真精所汇聚之处”,与我们所说的脑为髓之海的观点相吻合。由此可见,“脑主神明论是西化的观点,与传统中医理论相悖。不仅如此,现代医学亦证明心主神明观点的正确性,当今国内外都有很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突变的案例,其中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就是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65岁老人杨孟勇成功做了心脏移植手术,老人性格便变得敏感而暴躁的案例,不少国内学者解释是心理暗示作用。其实笔者认为,心主神明的观点解释似乎更合适一些,正是由于心统领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当受助者接受别人的心脏后,便会表现出捐赠者的一系列思维方式、性情、喜好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 陈明.黄帝内经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b6208f8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