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2022-07-18 00:4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欢迎阅读!
帝喾,二十四节气,设立

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帝喾迁都亳州是因为他体察民情,在农业社会,农耕经济就是最主要的生产来源,为了能够拥有沃土,让百姓免于洪水的灾害,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迁都亳州。亳州有着优越地形,亳州是由平原和丘陵构成,四分山丘,六分平原。一旦山下起了洪水,百姓可以迁移到高山上,让百姓免受水患。此外,他平复共工氏的余部,将其从黄河流域赶到了长江流域。在亳州建立都城之后,他击退了犬戎部落,开始着手内政,让内部团结。 帝喾为了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设立二十四节气,注重农业水利发展,懂得天人合一,在帝喾之前,百姓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业生产,当时虽然有一年四个季节的概念,但是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艺畜牧都是一样的生活劳作规律,百姓没有休息,没有科学的时间顺序,制约了生活质量。帝喾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学习天文地理,探索天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按照春夏秋冬划分二十四时令,从此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规划自己的农耕畜牧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华夏时期的农耕文明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


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4日、55日、87日和11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21日和12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20日和9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7日、723日和8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22日,大雪则在12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9417ef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