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崖门古迹

2022-03-27 20:4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会崖门古迹》,欢迎阅读!
新会,崖门,古迹

新会崖门古迹--谢燕鸣

2009/4/19 0:00:00 阅读数:30



【题 名】新会崖门古迹 【著 者】谢燕鸣

【出 处】《广东文献》232期,民国823

崖山,又称崖门山,或称崖门,在广东省新会县南面海边,是七百多年前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建立行都的地方。现在是新会的观光重点,旅游胜地。正是,忆千秋,悲宋室少帝,不堪回首话崖山,凭吊古战场。 崖门奇石

公元一二七九年二月,汉奸张弘范、李恒率元兵包围崖山,宋军忠将张世杰指挥战船舆元军大战于银洲湖上。结果,宋军力战不胜,败下阵来,浮尸十万。丞相陆秀夫与宋少帝赵昺殉国,于崖门奇石之下沉海同死,宋朝最后覆亡。

崖门奇石在新会崖山之北,是一高一矮的巨石,两大巨石靠在一起。海浪拍打在奇石上,作不平之鸣;较高的奇石上刻着:"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沉海殉国处"的朱色大字,供后人凭吊。

该处现为中共海军基地,海上有很多军舰,岸上是海军营区与操练场所,本来是禁止外人进入的军事基地,笔者因特别机缘得以入内观赏奇石,并拍摄留念。 崖山大忠祠和慈元庙

宋朝亡后两百年,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一四七六年)和弘治四年(一四九一年),由当代著名理学家和书法家陈白沙(新会人)倡议,先后兴建大忠祠和慈元庙,建于当年宋少帝行都故址之上。

建大忠祠为表彰南宋力抗元兵,坚贞爱国的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慈元庙为纪念以身殉国的宋少帝与杨太后。

明嘉靖二十二年,邑人倡议建义士祠于慈元庙右侧,以纪念抗元死难将士,此后,明清两代,屡有重修。 慈元庙碑

崖山慈元庙等建筑物于一九四三年为日寇所毁,仅存废墟。幸慈元庙碑等碑石免遭劫难,才得以重新树立。

慈元庙碑为1.8米,宽1.05米,额书四字为行楷,字径九厘米:正文六百多字,跋文一百多字,行草兼之,字径三至五厘米。远看之,字体纵横错落,布局浑然一体,有若罗汉列阵,气势雄伟;近观之,用笔矫健奔放,结字险劲峻峭,个个如持戟将士,气宇轩昂。慈元庙碑书刻俱精,堪称佳作。

慈元庙碑是书法家陈白沙书于一四九九年,也就是陈白沙去世的前一年。这时他以年逾


七旬,然而在"力疾书之"的时候,还是神往气随,心与笔应,一气呵成。最为难能可贵是以他创制的"茅龙笔"书写,给后世留下了这件珍贵的巨作。 《慈元庙碑》碑文 慈元庙碑的碑文是这样的:

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责者,君臣是也。予少读宋史,惜宋之君臣,当其盛时。无精一学问以诚其身,无先王政教以新天下:化本不立,时措莫知,虽有程明道兄弟不见用于时。迹其所为,高不过汉唐之间。仰视三代以前,师傅一尊而王业盛,畎亩既出而世道亨之,君臣何如也?南渡之后,惜其君非拨乱反正之主,虽有其臣,任之弗专,邪议得以间之。大志弱而易挠,大义隐而弗彰,量敌玩仇,国计日非,往往坐失机会,卒不能成恢复之功。至于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怨愤生祸,和议成而兵益衰,岁币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则不复惜,为之掩卷出涕,不忍复观之矣。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刘文靖广之以诗曰:"王纲一紊国风沉,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细玩,耆龟万古在人心。"噫!斯言也,判善恶于一言,决兴亡于万代,其天下国家治乱之符验欤?宋室播迁,慈元殿草创始于邑之崖山。宋亡之日,陆丞相负少帝赴水死矣。元帅退,张太傅复至崖山,遇慈元后问帝所在。恸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投波而死,是可哀也!崖山近有大忠庙,以祀文相国、陆丞相、张太傅。弘治辛亥冬十月,今户部侍邵、前广东右布政华容刘公大厦行部至邑,与予泛舟崖门,吊慈元故址,始议立祠于大忠之上。邑着姓赵思仁请具土木,公许之。予赞其决,曰:"祠成,当为公记之。"未几,公去为都御史。修理黄河,委其事府通判顾君叔龙。甲寅冬祠成。是役也,一朝而集,制命不由于有司。所以立大闲,愧颓俗,而辅名教,人心之所不容已也。碑于祠中。使来者有所观感。弘治己未夏,予病小愈,尚未堪笔砚。以有督府邓先生之命,念慈元落落东山作祠之意,久未闻于天下,力疾书之。愧其不能工也。南海病夫陈宪章识。

陈宪章(一四二八--一五OO),字公甫,号石斋新会都乡人,后迁居江门白沙乡,世人称白沙先生。

关于茅龙的创制是这样的:白沙先生退隐新会圭峰山,筑茅舍就居讲学。一天,一位客人慕名而来请他写字,当时他身边没有大毛笔,于是急中生智,就地取材,束茅代笔,蘸墨挥洒,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客人满意而去。此后,白沙先生对茅龙笔不断的加以改进,终能得心应手,"白沙茅龙笔"就这样传开了。 崖门炮台

崖门炮台在新会县南方,踞潭江、西江支流出海处。崖山、汤瓶山对峙,形势十分险要,自古兵家视为要地。十二世纪中叶,宋代王朝即役兵寨于此,历代相沿不辍。到了一七三O年,清王朝又增派守备一员,加强防务。一八O九年,清廷以旧炮台距海面较远,乃迁至现址,当时称为"新东炮台",也就是现在的古炮台。

炮台为半圆形,砌石为基,环筑如城堞,炮位二十二个,炮台正门现存门额是"镇崖台"

相传一八四O年间,林则徐曾加派官兵严守,配足大炮二十二门。一八五四年,这些大炮曾被新会农民起义军移作攻打县城之用。现存的大炮,为一八四二年间佛山铸造的。


崖门炮台的炮位前面,就是银洲湖的出口处,左前方便是茫茫大海,隐约望见斗门的所在,但看不清楚斗门的真面目。

炮台城堞旁边有三数棵大树,好象木棉树,如果真是木棉树的话,那么,暮春开花之时,满树鲜红的花朵,为这青山、绿水、古炮带来一片蓬勃的美景,而不是萧飒的古炮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9f9ba30029bd64783e2c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