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2022-05-06 21:2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对于,理解,实践,理论

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近年来,社会工作快速向专业化发展,在此过程中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当中的地位问题颇具争议,“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一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务实,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它还具有综合性。

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杂糅融合了社会学科中的不同理论,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的展开不断的发展出其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然后再以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用以解释、分析乃至指导专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和情境,从而改善个人及群体的社会功能。所以,以实践性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理论框架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发展的实践工作又不断丰富了本专业的理论架构,进一步的指导实践工作的展开。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不断发展成熟。

一、理论

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的实践,任何有目的的实践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论作为导向。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国;在国内,社会工作发展还仅仅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最重要的是,这种舶来品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只有将社会工作本土化,才能够解决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基本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过去接近三年的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渐渐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学概论到社会工作导论、从社会心理学到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从个案工作到小组工作再到社区工作、从西方社会学理论到社会福利思想、再到如今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我基本上一步步掌握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开展的方法,这一路走来,是理论知识的积淀,也是专业技能与方法的操练。

(一)经历的过程:

在本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中,我们最主要的不是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更多的主要是将以往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做一番彻底的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之上,以实务案例加以分析和运用。在这个过程最主要的是关于解决具体个案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活动方法、以及相关的社区治疗和支持理论方法。

在理论的总结之后,我们进行分组,基本工作做完之后就是选取案例,我们组选取的个案的案例是一个具有严重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有自杀倾向。对于案主的基本和个人资料的分析和个人生活生活史的了解。我们对案主做出了问题的界定:①学习成绩不好;②与外公、外婆沟通不良,冲突不断;③情绪问题。

在掌握了案主基本情况并且清楚界定了案主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小组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且拟定了介入的模式:



1


经过个案分析,我们小组的成员决定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个案工作。理性情绪治疗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个人的信念系统而非由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产生的,即ABC理论。

在小云的个案中,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外公、外婆等亲人对其教养方式使其产生课很多非理性的观念,对自己的亲人、同学、他人容易产生愤怒;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因此改变其认知方式是介入的重点。同时,因为小云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工作者介绍她参加青少年情绪控制小组的活动,过行为训练,学习一些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

(二)在理论分析方面的得与失: 首先来说本次案例分享的理论所得: 回过头来,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原案例理论依据不足的弥补——原案例只是简单的、专门只是针对案主的个案工作理论依据。但是,经过我们分析,大家都发现案例中缺乏对案主的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解决问题,而也没有缺乏相关的理论的阐述和支持。我们继续对该案例进行了补充,加入了后期的对案主小云的小组活动方法和社区矫正治疗方法,利用优势视角理论和自我认识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还有社会化理论来为小组活动和社区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好了相关的方案,遗憾的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在实践环节向老师和同学进行展示,也因此没有办法对我们的设想进行针对性的检验。

其次是案例理论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在第一次案例展示的时候,老师也曾经给我们指出过,我们一开始对于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不足的,我们没有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只是简单的将案例上的理论和辅导方法照抄照搬过来,没有做任何的思考和改动。比如说,我们没有结合到小云的年龄,一般而言,该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存在逆反心理,而原来的案例之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我们后来者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完善和进一步的思考和处理,这是我们组在理论分析上最大的遗憾所在。

(三)可以突破的方面:

在理论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还可以做很多的努力,也会显现出更加明显的效果。总结下来,我认为,我们首先还可以在关于解决小云自己的自我认知上的问题,进行更深的理论挖掘,找到更加有力的支撑理论依据来帮助小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另外一方面,对于本案例的实际情况来讲,案主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不和谐所造成的,因此在后续的理论分析和探索之上,我们可以将治疗的重心转移到家庭治疗之上,注重解决小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最后的阶段,辅以小组和社区的工作方法对小云进行辅导和治疗。

二、实践

实践是最有力的辩驳证据,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和效果所在。任何没有实践过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一) 经历的过程:

按照时间的轮流展示过程,实际来说是很难得的,这里所谓的难得是机会上的难得,因为全班有五个小组,每次课程大概只能完成一个小组的展示任务。学期下来,运气足够好的的话,最多也只能轮到三次。然而,要在这短短的两三次展示机会里面把小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设计以及实践成果进行展示 ,还是有一定难度。



2


我们本学期的三次展示过程中,第一次,我们主要的任务和目的是将案例的基本信息呈现给老师和同学,并且针对案例中的情况进行理论的分析。第二次是对案例的再现,我们所采用的是用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场景的模拟。最后一次计划是开展小组活动,并且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把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了家庭治疗之上。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我们主要进行本学期所开展活动分别以实践和理论两条线进行总结。

(二) 在实践上的得与失: 在案例的再现环节,我们采用了拍摄视频的方式来还原案例场景,这是我们小组主要的实践机会。在课堂展示之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原案例的再现不够完整(抑或是案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社会工方法对于案主的认识改变不是很明显;没有界定清楚案主的需求,案主自杀只是寻求关心而不是真正的想死,因此需要从案主的年龄阶段和生存环境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说,不应该将解决案主个人问题放在首位,应当适当将重心转移到解决案主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我想大概老师给的这些建议也就是我们在实践层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的主要内容了。

当然,毕竟也是一次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定会有所收获。在个案的展示中,我们小组的成员充分运用了社会工作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正确处理了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也加深了对于个案的理解,时也意识到了原案例存在的一些实际的缺陷。

(三) 可以突破和改进的实践内容: 按照老师所给的评论和建议,我们认为可以改进的就是对于案主的治疗模式和治疗重心转变问题。如果我们将将所有这些建议和新认识付诸到下一次的实践展示中去的话,我相信,我们对于目前案主问题的解决会显得更加的合理有效。

三、结论

以上,我试着以理论和实践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本学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上的付出与收获、成果与不足进行反思,以此为基础,企图探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的结论如下: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对于实践起导向作用;在国内社会工作并不发达的今天,社会工作理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实践是用来检验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工作肩负着本土化的重大使命,本土化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检验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形成本土化的,符合国情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仅仅处在起步阶段的今天,不管是理论建设还是实践完善,都显得尤其重要,两者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55aa8aba1aa8114531d9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