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阴翳美学

2023-01-10 08:3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本的阴翳美学》,欢迎阅读!
阴翳,日本,美学

日本的阴翳美学



在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中,有一种阴翳倾向,认为昏暗的、朦胧的、微暗的物体才是美的,因为这样的物体显得古色古香并且富有情趣。阴翳美学源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现已渗透到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他早期倾倒于西方美学,后来随着精神世界的升华,回到日本古典美学的怀抱,发现了东方传统之美。谷崎润一郎后期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流露出民族风情。在其散文代表作《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以充满欣赏和怀念的笔调阐述了他的阴翳审美观。他说:“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日本人从阴翳中发现美,享受暗,使得阴翳美学成为日本独特的美学传统。



谷崎润一郎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赞叹阴翳之美的独特魅力。在日本的建筑方面,以最不起眼的厕所为例进行阐述。厕所,这个人们平常羞于提起的污秽之处,在谷崎润一郎眼中却充满着诗情画意。奈良、京都等地寺庙的厕所,微暗古朴,清洁雅致,深得日本传统建筑的精妙。就连日本传统民居里的厕所,也是“建筑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在如厕的时候,能一边欣赏薄暗中微透明纸窗的反射光线也能在耽于冥想中眺望窗外的景色,品味鸟语虫鸣和四季情趣。下雨的时候,听着淅沥沥的雨声,在微暗的光线中更觉静幽。西式厕所光线充足,将裸露部分照得雪亮,使人心生不安,而传统日式厕所则取微暗光线,使清洁和肮脏的界限模糊不清,让人内心安宁,得以泰然处之。身处这样的如厕之处,难怪谷崎润一郎会赞叹“悠悠情趣,难于言喻”了,他认为日本建筑最风雅的场所非厕所莫属。

除了厕所,不管是寺庙那种高大的殿堂,还是田舍茅屋,其屋顶都大而重,且高高堆砌。这些建筑在屋顶的荫庇下充溢着暗,以致于人们往往连室内的墙壁、廊柱等都看不清。人们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之处所看到的外面纤弱的金色阳光,如梦幻般显出一种深沉的美,仿佛特意为居室涂筑了一层颜色柔和的沙壁,那墙壁上的余光或微弱的光线,比任何装饰都美。日本居室的美完全依存于阴翳的浓谈,别无其他任何因素。除了用大大的屋顶来遮蔽阳光之外,日本人还喜欢在建筑物的缘侧附建走廊,以避免阳光直射,并且在居室中设立纸门,使进人室内的日光变得柔和。



在阴翳的居室内,必然要有相应的阴翳家居。日本是个信奉神道的国家,很多家庭置有神龛,神龛镶嵌在墙壁内,使得投射到壁龛中的光线变得昏暗,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仿佛灵魂栖息其中。在奈良、京都的名寺古刹中,珍品书画往往被挂在幽暗的壁龛中,即使是在白天也看不清书画的图像。可是,这样不鲜明的图像却更为适宜日本人的美感,他们认为那模糊不清的古诗画更为古雅。



在这样的居室中生活,饮食自然也变得阴翳。饮食器具方面,日本人与喜欢闪闪发光的器具的西方人不同,他但喜欢表面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黑黝黝的食器,因为这样的食器在烛光摇曳中会呈现出一种撒胧的状态,闪着微弱的光,具有前所未有的魅力。没有暗,显不出食器之美。器皿既显如此,那在其中的食物自然也面目晦陪。日本的和式点心﹣羊羹,呈微的褐色,像玉一一般半透明,那种色调的深沉复杂,引人冥想,如梦境般衔着微光。相比


之下,西式的奶油点心就显得浅薄单调了。口本人每日早晨喝的红色酱汤,稠糊的汤汁,在朦胧的光线中沉淀在黑漆的碗底,“看起求实你上是一种甜美而极富深味的颜色”京都,阪的料理喜用浓酱油文调,所以微暗的酱汁也充满了“阴醫”色彩。蒸熟的米饭在黑色容器中,更显得粒粒晶莹洁白,刺激着人的食欲。茶水在略色的隣器中,和幽瞥的杯底一一个颜色,谷崎润一郎认为在这种氛围中茶味更为馨香,这种感觉是用浅色茶具时所体会不到的。日本人尚白,食物以白为贵、为美,他们认为白色的酱油、豆腐、鱼糕、山药汁、生鱼片等食物,置于深色的容器中才显其本色,而若是放人光亮的容器则会在视觉上使美味人减。

日本的传统纸张-奉纸、唐纸虽然也是白的,但并不是像西洋纸白得那么耀眼,而是较为柔和一些。并且,这种纸在触感上娇柔如当,肌理柔和,将光我含吮其中,折叠无声,仿佛用手触绿树嫩叶一样,让人觉得湿润和温宁,这也是阴翳之美的一种体现。

艺术领域,日本人也追求阴,日本的传统舞台剧﹣能乐即为代表。在能乐的舞台上,演员画着煞白的妆容,穿着浓墨重彩的衣服,舞台光线影影影绰绰,衣袖挥洒着鬼气森森的气氛,但观众却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种阴翳美。日本神话中的妖怪也不例外地具有阴翳之美,西方的妖怪是有脚而全身透明的,而日本的妖怪却是无脚而幽暗的。

《阴翳礼赞》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我们一见到闪闪发光的东西就心神不安"。阴翳带给人安全,平和之感。日本有“风雅就是寒”的警句,日本人在寒素、阴翳、古旧的器物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不觉得寒酸,反而觉得风流雅致,正如日本占诗所言:“粑草结柴庵,散落还原野。”口语中也有“风雅就是垢”的说法,日本人喜欢物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生锈、表皮脱落、白然发乌的状态,喜欢物品经手长期摩擦后沁人油垢的色泽。在他们看来,这些看起来不卫生不清洁的部分,有一种风雨班班的历史感,正是其“风雅”之处。

阴翳美学是日本文化里特有的, 日本人的衣,食,住、用无一不渗透着阴翳的审美习惯。这种根深蒂固的阴翳审美有其文化基础,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阴翳、悲情的事物持欣赏的态度,他们以悲为美,对消逝、败落的事物深怀怜惜。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他们觉得人生充满了悲情的色彩,时常难以如愿。这虽然未免有些悲观,但却是一种自省、舍蓄、清醒的处世哲学。日本人身处阴翳的环境,心灵却能感受到宁静,在静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一份闲适自出,



他们不悲观,而是用一种欣赏的态度来面对阴翳。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通篇充满了空寂的幽玄和唯美的哀伤,人生的种种不快和厌倦在小说中成为一种带有禅意的美,转瞬即逝。就像《源氏物语》中的一段话:“其时残月当户,景色清幽,庭中櫻花已过盛期,而枝头犹有残红,凄艳可爱。晨雾弥漫,远近融成片,这风趣实比秋夜美丽得多。 这即是日本人所喜爱的“既悲且美,既美且悲”境界。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收人4516首和歌,其中不少都带着深沉的哀调。日本的恋歌也很少歌颂爱情的愉悦,而是较多倾诉失恋的哀愁或等待的寂寞在物语中也常常包含着世事多变、人生无常的哀叹。日本军记物语《平家物语》中最著名的第一卷开场诗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诗云:“衹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骄奢者不久长,只如春夜的一梦,强梁者终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借植物的盛衰来比喻人生繁华的易逝,充满了人生无常的思想,以幻灭之美来打动人心。弘弘法大师在《伊吕波》歌中表达了古代日本人的无常观:“刚绽放的额美丽花儿顷刻间便调谢了,人的一生也并非一成不变,跋涉无常的人生坎坷路,似梦似醉人生不可预知。”中世日本隐者文学的代表作《方丈记》和《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c7b0bf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