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渔民习俗

2022-03-30 09:5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台州渔民习俗》,欢迎阅读!
台州,渔民,习俗



台州九县、市、区中六濒东海,传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而且其历史久远。由于海上作业的艰险,并需要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沿海渔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形成许多独特习俗,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存在。部分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究其本意,在于消灾避凶,祈求平安、丰收。

渔船为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造船是渔民的头等大事。开工时,要选择吉日良时,大多选涨潮时辰,讨财似潮涌的吉利。钉船眼下水时,设祭,船眼内放银洋以象征有亮光多财气。祭海时,火炮连天,以祈旺发,备酒席招亲友聚餐庆贺,向造船匠人及船老大敬酒。

每逢转汛后初次出海,备福礼到海神庙烧香求神,请回老爷旗插于船尾作护船符。玉环、温岭一带的渔船头家,常将他们首次出海捕鱼用过的绲线放在盆内,连同猪头、鱼鲞和鸡等供品到海神庙上供许愿,祈求海神保佑。



临出海前,要烧银汤(滚水内置银元或银器)淋浇船眼,俗称开船眼再淋船头,然后依次淋船的左右舷、帆、舵和橹,以为能去邪取正,大吉大利。然后于船左祭神,船右祭溺海野鬼。祭鬼时用线一头联结祭品,另一头下垂海面。出海作业如遇飘尸,无论汛情如何,必先送尸回港。



渔区各主要岙口大多建有娘娘宫,崇奉天后,即妈祖,渔船避风或随汛进岙口时,都要进庙供祭。

原籍闽南的渔民甚至在渔船中设天后神位,早晚焚香祝祷。除夕于海滩岙口祭海神,称谢年,然后再至三官庙天后宫致祭。祭祀结束后,船上伙计以供品聚餐,以为可保来年出海平安畅顺。

小钓作业是台州及邻近沿海

独特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拥有钓船的渔户称头家,以约请的方式雇佣船伙,不象农业生产雇佣长、短工那样等级分明,由头家请伙计吃结绲酒"约。以一风为周期,一风之内,头家不得辞退,伙计不得擅离。即使新婚、受官府传讯或服役,也得先服从出海,谚称官令不如讨海令。其分红方式,以正宗渔货所得净利为分红基金,头家先取一半红利,然后再将另一半按船、网渔具、伙计各一份、走台半份分红。其余副宗渔产,称私脚,按人平分。船上食规,早餐务饱,中餐简便,晚餐丰盛,以适应繁重作业。

1 / 3






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

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渔船上忌家有红、白事或未满月之人,忌妇女上船。祝愿时不可以满载为词,亦不可以捕大鱼为句。渔船回埠,行路求乞之人,俱可取讨,谓之"讨嗄饭"。万不可用"抽丰""抽头"语。船上,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此态象哭,不吉利。忌在船头(龙头)小便;船上吃饭,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亦不得先攫食鱼眼,隐示"翻船"。忌乱倒洗浴脏水,如被浴水泼身,对方须放炮仗,捧长寿面上门赔礼;忌打蛇,以蛇为海神化身,不能得罪。此外,如谓"""",读""""等字为""。因""""""""""为蚀本。出言必以吉利为主。遇到不吉利的谐音、方言都用改称。如石浦叫"赚浦"。猪谐音"",猪头改称"利市",猪耳叫"顺风"等。椒江葭沚是一个位于台州湾内的古老渔镇,这里的渔民千百年来以出海捕鱼为名。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大暑这一天,此地渔民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间,便成了葭沚人做大暑船的大好时光,这一工作一般由当地一些工匠自愿来做。船的模样是比照真渔船相应缩小比例制作,一般长8米,宽2米左右,木工完成后还要加上漆和彩绘,然后放在庙中供香客们供拜,静静地等待着大暑节的到来。

大暑船活动整个组织工作历来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牵头并分工负责进行。大暑节前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迎圣,所谓迎圣,就是迎圣队伍从五圣庙出发,边敲锣打鼓放鞭炮,边去当地本保庙、乡主庙、扬府庙分别请出所供奉的本保爷、乡主爷、杨府爷这3位神爷的牌位,用小轿抬回到五圣庙,这就是迎圣

到了大暑节那一天,先由十几个青壮年人将飘红挂绿的大暑船从五圣庙抬往江边,随后,参加庙会的全体队伍便计算着时间从五圣庙出发了,他们沿葭沚主要街道逶迤而行,最后来到江畔。此时一般正是潮水涨满的时刻,至大暑

2 / 3






船被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时,正好开始退潮,借助着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顺江而下,越漂越远,也带走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与海门当地五圣的传说不无关联。早在唐宋时,此传说就已流传于民间。传得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

五圣分别姓张、刘、赵、史、钟,生前同科中进士,结果最后却被皇帝冤杀,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们为五方行灾使者,民间称作

由于五圣被视作凶神,人们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诞生了送大暑船这一形式,这不仅十分符合中原文化中古人在傩仪中依靠不断流逝的河水把疫鬼瘟神赶走这一习俗渊源,而且还反映了深植于我国古代文化中逐疫民间信仰。

送大暑船这一信仰习俗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原生态背景,而五圣的传说信仰从滥觞到融入台州湾渔村的社火仪式中,更是生动地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广大渔民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抗争所呈现的群体心态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体现了台州湾渔文化的鲜明特性,因而送大暑船历来在当地渔民的生活、生产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大暑船每年一度,渔民集资做一、二丈长小船一只,船内置猪、羊、鸡、鸭、米、水缸、扛灶等物品。于大暑日点上香烛,集体诵经送船,如船顺潮漂入海洋,则为大吉大利。如船出海门关后,遇猛烈东风不能东进,涨潮时又回关内,则为不祥之兆。旧式渔船,船头必有两只大眼睛,传说能洞瞩海底,镇慑恶物,探索鱼群。80年代渔轮代替了旧式渔船,船头锚眼代替了原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f77206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