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学习行为

2022-04-29 15:23: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学习行为》,欢迎阅读!
行为,学习,人类,动物

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学习行为



前言: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生存及生活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较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除此以外,动物的等级越高,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繁殖。

正文: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不管是人类的学习行为,还是动物的学习行为,都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习惯化学习、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想学习、推理学习五种。 习惯化学

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伙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当然,如果出现了陌生的飞过物体,如一只老鹰,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惊恐的举动。 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其实很多鸣肖并不是生来就会唱歌,它们必须先听到其他鸟的鸣唱,才能自试啼声。正因为这样,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

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 印痕学习


印痕学习行为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但有局限性的学习行为,许多印记只是在动物一生的某一特定的时期才能学习到。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世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的学习飞行机会,以后它们就很难学好飞行了。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后神经系统逐渐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这种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实验,他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实验学家斯金纳做了一系列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这是一种反复试验类型的学习,即动物开始时是自发的做出各种反应(先天具有的各种反应),后来,其中的一种反应被反应的结果所强化。由于这一反应一次次的成功而增加出现的频率,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他反应则由于一次次的失败而被放弃,结果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条件反射。 理学

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如绕道取食。把食物放在玻璃板后面,动物要拿到食物必须先绕过玻璃板,解决绕道问题是动物的顿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和解决的办法。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但是,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拂拂、猕猴、猩猩等可以很快的解决这一问题。



动物学习与人的学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探究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学习方式。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解释, 一切建立在“ 尝试——错误——再尝试”基础上的学习方式, 都可称为探究学习。所以, 小白鼠走迷宫是探究学习, 婴儿区别“ 我”与“ 非我”也是探究学习, 而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 更是探究学习的佳例。

不过, 一般动物与婴儿的探究, 是建立在天赋本能基础上的探究。他们是利用各种感官的自然能力去接触、感知和体验, 并在多次反复或某种顿悟的过程中, 求得对外在世界或自身本质的某种认识。这些认识成果, 或者只能为主体享有而无法为同伴分享, 例如动物的大多数探究成果; 或者可以用某种语言、符号传递给其他个体, 如蜜蜂或蚂蚁可以在群体间传递食物或敌害的信息, 而人类个体探究的成果, 有许多都可以用语言表达, 从而免除了其他个体重复探究的辛劳。同是基于天赋本能的探究, 人与其他动物已有本质区别, 原因无他, 就是因为人类有独特的、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是人类表达探究成果的工


, 而且是帮助人类完成探究学习升级的武器和方法。因为大多数人类的探究学, 不仅是利用语言符号来组织的探究, 而且是建立在语言符号传递的知识、息基础上的探究, 是“ 接着做”而不是“ 重新来” 的活动过程。例如, 一个小学生, 在学习观察植物时, 他必然同时学习或已经具备有关根、茎、叶和花的知识, 他必然同时学习或已经掌握区别植物性状的基本方法, 这些都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成果。从这个角度说, 人类个体的探究学习过程, 不仅不是仅仅依靠天赋本能的活动, 也不仅是个体活动, 而是建立在接受与继承之上的社会性活动。人类探究学习与动物探究学习的另一区别, 还在于人类发明了若干旨在延伸人的感知器官的工具和设施, 简单的如金属或木制工具、放大镜及显微镜, 复杂的如同位素扫描仪或航天飞船, 来扩大自己的探究范围, 深化自己的探究能力。这些探究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让人类探究到事物的内部状态, 而且可以通过干涉、改变事物的存在来探究事物的演化规律。这类利用人造设施来进行的探究学习或研究学习活动, 是人类独有的认识活动, 也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所谓的“ 万物之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人类的新成员要学会使用此类工具设施去探究, 必须先要学习, 不但要学习语言符号系统, 还要学习其他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认识成果, 掌握相应学科的语义系统与逻辑运算规则, 学习掌握操控这些或简单或复杂的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密不可分, 人类的探究学习经常要以接受与继承为基础。人类探究学习的可传播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人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密切联系, 都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人类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要求我们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结

动物学习与人类的学习虽然有许多的相同点,但是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对动物来说,学习仅是一种有生物意义的活动,而对于人类来讲,学习就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的活动,而是具有社会意义,对其生产及生活有巨大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0b905addccda38376baf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