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藉田诗·寅宾始出日翻译赏析

2022-04-24 19:1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藉田诗·寅宾始出日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寅宾,古诗,赏析,翻译,田诗·

古诗藉田诗·寅宾始出日翻译赏析

《藉田诗·寅宾始出日》作者为南北朝诗人萧衍。其古诗全文如下: 寅宾始出日,律中方星鸟。 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缥。 严驾伫霞昕,浥露逗光晓。 启行天犹暗,伐鼓地未悄。 苍龙发蟠蜿,青旗引窈窕。 仁化洽孩虫,德令禁胎夭。 耕藉乘月映,遗滞指秋杪。 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公卿秉耒耜,庶甿荷锄耰。 一人惭百王,三推先亿兆。 【赏析】 “藉田”,是古代名义上由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古代统治者设置藉田的目的,一是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等祭品,二是借以宣扬天子身先天下,倡导以农为本。《礼记·祭统》曰:“昔者天子为藉千亩,……醴酪粢盛,于是乎取之。《国语·周语一》记载:周宣王即位,不设置藉田,于是虢文公就向他进谏,讲了一番“夫民之大事在农”的道理。可见藉田之重要。古代天子在开春季节,总要举行耕藉的仪式。《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耕藉仪式的记载。这首诗便是梁武帝萧衍写的一首关于耕藉仪式的诗。 诗的开头先点明季节、时间。“寅宾始出日”,意思是说恭敬地迎接那即将出来的太阳。这说明时间是在黎明。“律中方星鸟”,点出季节是在仲春。古人依星纪划分月份,仲春二月,星鸟在正南方上空。《尚书·尧典》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接下来四句写景。“千亩”,这里特指藉田,按规定,天子藉田当为千亩。“土膏紫”描绘出肥沃的土壤在黎明霞光映照下的颜色。“陂”指水池,“缥”是青白色。“万顷陂色缥”一句,写池中水

1


色,与上句写土地的颜色对比非常鲜明。“严驾伫霞昕”,是说天子的车驾伫立在朝霞之中,“浥露逗光晓”,是说湿润的朝露闪烁不定,似乎在招引晨光。这四句写景,天色、土色、水色交相晖映,仿佛一幅色彩鲜明油画,给人以清新开阔的印象。 再下来四句,写天子出发前往藉田的隆重场面,有声有色。虽然天还未亮,但隆隆的鼓声已震撼了沉睡的大地。“苍龙”,这里指为天子驾车的青色马。“青旗”指青色的旗帜。古代天子的车马服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颜色。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春季色尚青,故天子“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这四句在前面所描绘的由红霞、紫土、白水组成的画面上,又添上了一队声势浩大的青色人马,这画面就显得更加色彩丰富,气勃勃了。 “仁化洽孩虫”以下六句转入议论,说明君主的仁政德化以及耕藉的意义。“孩虫”即幼虫,“胎夭”,指尚未出生和刚刚出生的小动物。这两句是说君主的仁德和恩泽普施于天下,连幼小的动物都得到了保护。《礼记·月令》中说,天子在春季应该“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自然不无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义,但在这首诗里,恐怕主要还是宣扬天子参天地之造化的功德。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是立国的基础;而天子仁政德化的实施,也必须以农业生产这一基础作为保证。所以天子亲自参加耕藉,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似乎道出了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道理。当然,这里所谓“廉让”“礼节”与今天所说的精神文明内容是大不相同的。 最后四句,是正面写耕藉之礼。“耒



2


耜”“锄耰”,皆指古代的农具。“庶甿”,即庶民,这里指参加耕藉仪式的农人。公卿和农人们手持农具,作好准备,但还不能动手耕种,必须等待天子先下第一锄。否则这耕藉仪式便没有意义了。“一人”这里指天子。“一人惭百王”,是说天子亲自参加耕藉,这一举动将会使天下四方的侯王们心中感到惭愧。因而他们就会纷纷起来效法天子了。“三推”,指耕藉仪式上的礼节。《礼记·月令》说:天子“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三推”又叫“一拨”《国语·周语》“王耕一拨,班三之,庶人终于千亩”。所谓“三推”“一拨”,其实就是用农具象征性地在田里拨弄几下而已。这千亩藉田,最终还是由庶人耕种完毕的。但天子这一象征性的举动,却具有使天下人效法的重要意义,所以说是“三推先亿兆” 此诗最早见录于唐人的类书《艺文类聚》和《初学记》,但《艺文类>所引只有八句,《初学记》所引只有十四句,后人将两处逸文合为一诗,然是否诗之原貌,殆已不可知。其中有些句子,如“耕藉乘月映,遗滞指秋杪”两句,与上下诗意的脉络似乎不太联贯,所以原诗句次是否如此,还是值得怀疑的。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并非上乘,但文学作品除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外,亦还具有认识意义。此诗出自皇帝本人之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天子耕藉之礼的有关情况,对于今人了解古代社会及其文化还是不无裨益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1449c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