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态文明观——共筑美丽中国梦

2022-06-08 09:3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渗透生态文明观——共筑美丽中国梦》,欢迎阅读!
中国,渗透,生态,文明,美丽

渗透生态文明观——共筑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新时代的中国培绿水青山的守护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子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观。 一、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人类应尊重自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自然的美丽、四时的分明以及万物的生成不由分说均有其自然的规律。地球的运动遵循自然规律,大气的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带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等亦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阐明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助于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

二、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构成自然法则,人类要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要克制对自然索取的欲求,要正视自然规律,要在自然允许、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思是:万物皆有阴与阳,各类事物在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构成了自然法则,阴阳相结合,那便是和了,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中,我们常会让学生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通常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阐述。自然因素可以从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着手分析: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稀少;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水汽的进入;地理位置与地形均为荒漠化创造了干旱的气候条件,气候干旱则植被会变得稀少、土壤发育能力变差,土质就会变得疏松且多砂质沉积物;又由于该区域靠近亚洲高压中心,多大风天气且集中在植被稀疏的冬春季节,为风力侵蚀土壤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与气温的变率大,又为荒漠化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西北地区的自然因素是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状况。我们在教学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这些自然因素往往不能被人类所征服,因为人类在征服这些自然因素时往往加剧了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如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均会加快荒漠化的速度;人类在城市、工矿、交通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荒漠化的加剧,会导致土地的生产力日益下降甚至失去生产力,会影响西北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威胁本区域甚至其他区域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改造自然,而要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找准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因势利导地发展本区域的生态模式,顺应自然规律,在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理念。

三、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做保护自然的践行者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义赏》)。我们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那无异于杀鸡取卵。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课文及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等章节中让学生直面生态环境问题,有助于学生厘清生态环境问题,做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要厘清生态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纸、


节约粮食、绿色出行、合理消费的行动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小手拉大手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争创绿色家庭;开展植物的力量”“绿色电池之路”“垃圾之旅”“的低碳生活等系列环保行动,争创环保小卫士;通过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环保纪念日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主题宣传活动,争作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开展学习用品与书籍漂流角,让废旧学习用品与书籍得到循环利用,传递知识,传递节约与环保,努力创建绿色校园。要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课堂内外,让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为生态之树增添绿色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对于大自然我们既要尊重也要顺应,心怀感恩,心怀敬畏,心存远虑,要懂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及其成长规律,才可能去遵循、契合它;也只有顺应自然,遵循、契合自然规律,才能比较有效地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我们坚信,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之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中国将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韩松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J].新长征,2014,(6):6-7 [2]生态环境问题.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8-02-12]

[3]李莹 顺应自然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环境网[DB/OL]2012111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37697d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