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四韵原文与赏析

2023-12-08 04:3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愁四韵原文与赏析》,欢迎阅读!
乡愁,赏析,原文

乡愁四韵原文与赏析

乡愁四韵作者: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乡愁四韵》赏析编织在《乡愁四韵》中的四个意象 —长江、海棠、雪花、腊梅 均为中国古典诗歌所常见;抒发的情思,也是中国历代诗人反复吟唱过的意

绪。表现中国诗歌母题之一的乡愁,古典意象的撷取自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将情感托付给传统的物象载体,投射到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得以放大,自然会在民族感情中得到宏大的回应,同时,这也表现出诗人抒情和选材的某种偏好与执着。对此,诗人曾有明确的解说:中国是 “最美最母亲的国

”(余光中《当我死时》) “中文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美丽的文字 ”、“我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 ”、 “对于我来说,当然是中国文学、传统文化影响最大 ”、 “对我的诗文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古典诗词 ”。诗人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体现了海外游子典型的寻根意识。古典意象的采撷,虽然有其先天之利,但也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为创作既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





复自己,这就对意蕴的开掘和意象的营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众多的古典意象中,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四种意象入诗呢?它们又是怎样融进乡愁的抒写中去的呢?关于第一节中的 “长江水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长江。作为龙的子孙,自然不能忘怀祖国的母亲河长江,长江的涛声夜夜响彻在海外游子的不眠中。选此意象入诗,当取其源远流长和传统意蕴的深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千江有水千江月 ”等等),以便生发,由水而酒,而醉洒的滋味,而乡愁的滋味。本节抒写乡愁的浓烈悠长。关于第二节的 “海棠红 ”。的地图,人多言像一片海棠叶。所以红海棠难免引起诗人的故国之思。花色、血色、火色同红,火烧血沸,由沸血的烧痛

而乡愁的烧痛。本节写乡愁的痛苦难耐。关于第三节的 “雪花白 ”。雪花是台岛难觅的。歌云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对雪花的思念,即是对大陆的思念。冬日的雪花是又一年时光流逝的标志,是无情岁月的一种催逼,使乡情、乡思更添一分沉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暌别与企盼中, “家书抵万

”,而信纸与雪花同为白色,故由雪花联想到家信。五十年的久疏音讯,是怎样漫长而揪心的等待,而乡愁竟未得短暂的抒解。本节写乡愁饥渴中的等待与企盼。关于第四节的 “腊梅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美好品德与人格的象征。梅香淳厚久远如同母爱,就文化底蕴而言,梅花比牡丹更具有国花的气质。传统文化的哺育使诗人把腊梅芬芳与母爱的芬芳联系起


来,与养育自己的乡土联系起来。本节写海外游子神游故国,沉浸在归依的温馨中,使乡愁暂得舒解。腊梅的芬芳来自苦寒,也许诗人亦欲借此寓含海峡两岸冲破政治的隔离而迎来和平、复兴的希望。本节从文化层面表达的认同和归依,是前三节思想内容的延伸和归结。《乡愁四韵》的意象组合显示了圆融的技巧。首句表达祈望的意象只是一种故土风物,既是古典诗歌中乡愁的载体,也是与诗人心灵相通的对应物象。第二句没有像古典诗歌那样就首句意象的本义作线性的生发,而是注入主体感受使之变形,并借助比喻带

出喻体作为过渡。第三句通过联想加以引申,切换到第四句乡愁形态的描述。尾句在字面上是首句的反复,但意象的内蕴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乡愁的象征,具有乡愁的本体意义。每节诗中的三个意象的原始含义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比喻、变形、联想、象征、反复完成了意象的跨越和转换,诗思跳荡而连贯,灵动而自然,最终均指向乡愁的表述,这种奇妙的组合显示了东西方诗艺的融合。层递性是《乡愁四韵》意象组合的又一特点。由乡愁的浓烈绵长,引出乡愁的痛苦,这必然导致渴望舒解的等待,而舒解的途径只能是对母亲、乡土、祖国的归依,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全诗脉落连贯,文义层进,而乡愁则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和组合的契合点。意象组合的层递性使诗绪也相应表现出某种起承转合。第一节写乡愁的滋味是发轫,承前而来的第二节写乡愁的烧痛是拓展,第三节写乡愁的等待寓示转折,第四节写游





子归依乡土使乡愁得以舒解形成全诗的。诗绪的这种变化构成了诗歌的内在旋律。与抒写乡愁的古典诗歌相比,《乡愁四韵》对乡愁的演绎,由平面转为多维,由片断走向过程,由朦胧隐约趋于清晰理性,突破了传统审美的樊篱而睥睨千秋。《乡愁四韵》的诗格具有复调词作的形式美。一是和谐整齐。四节诗的行数、顿数乃至字数(第四节有一处略有出入》相等,排列的方式相同,押韵的位置相同,重叠反复的方式相同,这正如复调词作的重章叠句,回旋往复,既有建筑的均衡对称之美,又便于入乐谱曲。二是富于变化。每

节诗的长短句的有序排列,显示了汉语文字的灵性和智性。在齐整工丽之中不乏变化之美,四节诗的视点依次有感觉、视觉、嗅觉的变化,四节诗的意象色彩有碧、红、白、黄的区分。 “韵律象征着内容。 ”(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P73)这种复调词作的精致形式,不仅是因为它适合表现乡愁这个古典色彩甚浓的文学母题,也是诗人去国怀乡情感的寄托。这表明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内存情感的抒发方式和审美取向都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379bc0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