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史”(一)

2022-07-06 03:0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杜甫“诗史”(一)》,欢迎阅读!
诗史,杜甫

浅谈杜甫诗史”()

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 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820)、长庆(821824)间。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干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光启二年(886)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712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人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这使他的诗,被称为伟大的诗史差不多整个痛苦的时代,都表现在他的诗里了。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4.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说:作为一代诗史,杜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严重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别,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所以爆发的根本原因。”“像杜诗这样刻画如此众多乱离人的群相,这样广泛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确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杜诗之所以堪称一代诗史的重要原因。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杜甫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不同意冯至先生的泛诗史论: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这部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指能反


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的境遇。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所不同的是,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可证诸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欧阳修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唐书·杜甫传赞》)“善陈时事是杜甫诗史的一个显著标志,诗人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写下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新题乐府及长篇五言,如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都可称为诗史。这些诗作吸取了叙事诗多用对话、问答和片断情节、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描绘真实、细节真实。这些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兵车行》诗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爷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不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则是诗人借行人之口所表达的对朝廷穷兵黩武政策、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87069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