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衣食住行

2022-04-22 06:30: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代人衣食住行》,欢迎阅读!
三代,衣食住行

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闲暇时我总愿意回想起家中的往事,把爷爷、父亲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单一?多变?品牌

爷爷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衣服大都是自家纺织的粗棉布,然后自行漂染上色。冬天做成的棉袄,春秋时掏出棉花改成单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老大穿完传老二,再传给老三……直到破的不能再穿也舍不得扔掉,拆洗以后用来打袼褙做布鞋。父亲的年代,穿衣颜色不但打破了以蓝、灰、黑、白为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还出现了化纤“”的确凉等比普通棉布要贵几倍的衣料。不过还是要受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年每人只发几尺,所以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而今,我家的衣柜里,大大小小,高中低档,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柜快要装不下了。我在选购衣服时,不仅对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追求品牌,通过着装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修养。

——挨饿?吃饱?健康

爷爷常说,他们这辈人是挨饿过来的。爷爷经历了“”和,在粮食紧缺最严重的时候,用玉米叶和玉米瓤制作淀粉来代替粮食,到山上挖野菜、撸钱儿,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稀糊糊对付填饱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现了全身浮肿现象。等到父亲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体,虽然不挨饿了,但也就达到将就能吃饱的程度。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是生产队打下来的粮食按人头分,在人均一年口粮达不到360斤的情况下,由国家下拨,保证人均口粮达到360斤。而到了我这一代,大米白面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鱼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饭时有意多吃点粗粮和清淡的蔬菜,讲究荤素搭配合理,还时时牢记专家的忠告“”,生怕患上之类的“”

——土房?瓦房?楼房

爷爷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结构是土坯墙,茅草顶。夏天赶上连雨天,外面唏哩哗啦下大雨,屋里滴滴答答下小雨,只好把锅碗瓢盆派上用场。一旦进入数九隆冬时节,房子的保暖性能和取暖设备很差,屋内成了名副其实的寒舍。父亲走出了小山村,成为乡政府所在地一家乡办企业的职工。家里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以后,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拿出家里几年攒下的积蓄,把居住多年的土房原地扒倒扶起,建起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因为工作需要,我从乡里调到县城工作。进城之初就没有买平房的打算,经历了从租房到借房的反复折腾,虽然几次搬家,但是初衷不改。就这样熬到了第三年,定购的商品楼如期竣工,办理好部分按揭贷款手续后,如愿住进了水电暖功能齐全的楼房。

——步行?自行车?摩托车

爷爷穿惯了家做布鞋,腿脚一直很好。他说当年生产队里仅有几挂马车,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没有极特殊情况,个人是没权使用的。不论外出还是去劳动,全靠两条腿步行,自己家做的布鞋往往是鞋帮还没有破损,鞋底先磨出了窟窿。那年父亲托人从县城买回自行车时,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轰动,虽然自行车不是上数的“”凤凰等名牌,但在周围也是为数不多的,更是家里置办的最值钱物件儿。每次父亲骑车回家,总有人投来羡慕的眼神,还经常有相处


较好的邻居前来借车。我在乡里参加群众文化工作以后,经常下乡走村入户,自行车还没骑上几年,就买回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手上油门稍一用劲,突突突一溜烟似的直奔目的地。可是自打进城以后,我的心里又有些发痒了,老想把两个轮子换成四个轮子的。

历史的车轮不断提速前行,我家三代人的生活变奏曲,已经溶入到实现小康的主旋律之中,正在奏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华美乐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d0ed3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