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流派对焦虑的看法-人格心理学

2023-01-02 10:2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各流派对焦虑的看法-人格心理学》,欢迎阅读!
对焦,流派,心理学,人格,看法

各流派对焦虑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的人格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追求享乐为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而超我是以道德原则来行事的。作为现实的我“自我”,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实的关系,同时又要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仆人在伺候三个苛刻的主人,而当这三个主人 (本我、超我、现实)的要求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常常使夹在中间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苛求,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以及超我的关系,力求使本我能以社会所认可、超我所允许的方式获得满足。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从社会或文化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排挤,导致自我过于无助或渺小,甚至失去了自我的这一角度出发对焦虑进行界定。而且,此学派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其中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

其注重从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宏观因素来研究焦虑,并试图将心理病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从社会文化中去理解焦虑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但有学者指出心理分析对焦虑的解释仍然不够彻底,对焦虑心理机制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并没有认识到焦虑背后的认知机制。 二、行为主义学派

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一种刺激或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后,日后类似刺激或情境出现时将再次激起焦虑和恐惧反应,伴随相应的生理、生化改变。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行为主义焦虑观注意到认知在焦虑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反应,受到多层次因素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不仅与内外刺激有关,还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有关。比社会学习论者班杜拉则认为焦虑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机能偏差,它和自我效能有心理社会机制方面的关系。只有在个人认知到自己的自我无效能时,才使潜在的厌恶性刺激让人感到焦虑;而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个体认知到自己增强的处事效能则可消弱焦虑的唤起。另外,相对于经典行为主义的焦虑观,以艾森克等人为主的学习理论的焦虑观不仅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还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从而提升了焦虑主体的地位,把个体看作具有自我选择和学习能力,并非完全受环境摆布的能动主体,是很大的进步。

按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任何习惯,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一样。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而学会焦虑。

行为主义的焦虑论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领域中,认为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习得。 三、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人本主义的焦虑研究是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的,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其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把焦虑划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病焦虑。前者是人直接面对某种超过一定程度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人的本性;而且只要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就会焦虑体验;其中,这种威胁可能危机生命,即死亡,可能针对心理,即丧失自由,也可能针对某种价值观,如名誉、地位等。神经病焦虑则不同,神经病焦虑患者不仅体验到正常焦虑,而且面对大量威胁时,有显著的绝望感。罗洛·梅指出焦虑的形成和导致焦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响所致的。

人本主义治疗观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认为焦虑是当个体接触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


信息时所产生的不安的紧张状态。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斯洛,则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角度谈病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成因。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会造成心理上的威胁;而且所有的心理病理都可以溯源于这些威胁,焦虑也不例外。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人因前4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正常与不正常本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其正常焦虑就有可能过度并进而转化为病态焦虑。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能实现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长需要受挫,则会使人处于“超病理状态”即一种无形的不适状态,使人感觉无聊、消沉、绝望、坐立不安、烦躁,但却又无法指出使自己不适的具体原因,在此“超病理状态”中,焦虑是其最典型的症状。 四、认知心理学

认知领域中涌现出的许多的焦虑理论及焦虑模型,大大繁荣了焦虑研究。认知主义对焦虑的界定主要从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作用的角度考虑。

其认为当人们的建构系统发生变化时,或在使用建构发现无法预测世界时,就会产生焦虑或威胁的情绪感受。

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 “焦虑程序”。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度估计,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对焦虑时心身症状的错误理解、警觉过度、重复检查、回避行为、应对失败又能加强危险的认知评价,加剧焦虑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认知心理治疗师认为一个人所以会对某件事产生过度焦虑,是由于他的认知障碍 ——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故不是事件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者看法引起了焦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0ded34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