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2022-07-05 00:4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欢迎阅读!
四川省人民政府,救助,残疾,康复,建立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 【发文字号】川府发[2018]40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8.09.30 【实施日期】2018.09.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84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820号),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1 / 3










“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以下简称“量服”),通过精准对象、精准施策、精准监

督、精准管理,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使残疾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与基本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更好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三)工作目标。

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

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救助对象

(一)对象范围。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年龄放宽至12岁;在非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申请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放宽至12岁;肢体残疾儿童申请矫治手术年龄可放宽至14岁。 2 / 3










(二)救助条件。救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具有四川省户籍;经济困难家庭;

持有残疾人证,或县级以上残疾等级评定机构、三级以上资质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有康复需求,且经专业医疗康复机构明确诊断具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其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包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也可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各级残联组织要与卫生健康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入户调查、走访等方式做好残疾儿童精准筛查工作,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信息及时录入“量服”平台。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9fc79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