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2022-08-05 21:04: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欢迎阅读!
其一,新城,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者介绍:苏轼(略) 二、诗歌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三、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四、合作探究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提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提问: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结构) ②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内容)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提问:在诗歌的第二和第三联中任选一联,试分析其意境美。

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示例: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

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提问: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示例: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提问:尾联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示例: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诗歌小结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补充《新城道中》【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第一联:悠悠山行中,停下来倾听溪流的声音,写出一片宁谧的景色.

第二联: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其实是将自己比作"散材""疲马",政治生活已让他感到压抑. 第三联:想象在野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必开一切杂乱事务. 第四联:感慨人生行路难,渴望归田,过一种躬耕的生活. 课外拓展

周密 步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周密的《野步》与赵翼的《野步》各自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要求1、条理清晰,字迹工整2、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1. 答案:①这首诗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郊外图。

②诗人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地叫着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情态,烂醉形象地写出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③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 2.答案:①这首诗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感伤凄冷的秋日郊野图。

②作者刻画了一个在峭寒的秋风中换上木棉裘的老之将至的野步者的形象。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使动用法,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③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因岁月无情、年华易逝而产生的无限怅惘、哀伤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17acd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