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

2023-01-15 00:2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恩父母》,欢迎阅读!
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

调查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自从我们进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离开了自己的父母,独立的在校园里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逐渐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其中,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到底还心存多少感恩?对父母又有多少了解?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调查目的:

1.让同学们学会到今后要多关心父母,感激父母。

2.让我们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符合我们社会调查与研究学社的宗旨,掌握调查方法、调查形式、调查技巧等社会调查知识。

3.采用问答形式,自己动手去询问群众,与被调查者交流,对于提高大家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能力目的:

01、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02、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感恩他人的的意识。 5.知识目的:

0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以及他们的付出,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

02、通过自己的了解、交流,学生明白如何感恩父母。

03通过对父母的感恩,辐射到曾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对身边每个人心存感激。

6.情感目的: 01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02、培养学生爱自己的父母及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发感恩的意识。

调查时间:2012.04.21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的学生、天津五中的学生、西沽公园(随机群众)

(50)

调查方式:走访问答形式



感恩调查问卷内容:



统计: 知道(会) 不知(不会)

1. 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几点上班?晚上几点下班? 78% 22%



2. 下班回家后还要为你做些什么? 80% 20%




3. 爸爸妈妈的生日?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40% 60%



4. 你给父母买过生日礼物吗? 30% 70%



5. 你与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80% 20%



6. 你会讨厌父母的说教甚至讨厌父母吗? 74% 26%



7. 你能为父母担忧吗?你知道父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 54% 46%



8. 你会为父母做家务活吗? 78% 22%



9. 你知道父母最喜欢什么东西吗? 28% 72%



10. 你知道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吗? 34% 66%

调查分析:

当代学生对父母的关怀少之又少,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当作“取款机”,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难以回报,我们应当及时醒悟,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同学都清楚的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且约有30%的人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了礼物。60%的同学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或记不清楚。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他们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可是我们却把他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这样的我们是否太无情了呢?此外,父母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供我们读书,给我们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花费。这个结果并不尽如人如意,只有了解自己每年要花费多少父母的血汗钱,才能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父母为了自己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才能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才能使我们的感恩意识得以加强。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没有一个父母不知道孩子喜欢的是什么,没有一个父母不担忧孩子的身体状况。因为孩子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这一切,我们的学生又想过多少?感受过多少?回报过多少呢?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常常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把父母的爱,亲人的情看成理所当然。甚至面对父母时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埋怨父母,责难父母。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养育之恩与关爱之情,任凭再华丽的词藻也变得苍白。我们只有记住他们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感动与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生活。 感恩就是最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认识,中华民族凝聚了无数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剧”等诸多古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二在这所有应该感谢的的任何事物中,最应当感谢的人是父母,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动。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了无数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等诸多古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22562fbd64783e09122b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