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2022-07-25 04:18: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欢迎阅读!
巴金,寒夜,创作,变化,风格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巴金的整体创作风格 1、巴金创作的两个时期:

一般认为,巴金在1949年以前的创作,以1937年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长篇力作《家》1931)为代表,后者则以《寒夜》1944)为代表。后期的创作风格渐趋沉着写实,多写善良无辜的小人物在时代沧桑和社会动荡中的悲剧命运。



2、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是盛行于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多以批判欧洲的现代国家制度为出发点。其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一个所谓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大同社会。其中,对专制权威制度的抨击,对保障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的忘我追求,是青年巴金被深深吸引的原因所在,也对其人格形成和文化创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巴金始终如一地坚持讲真话、忠于自己的信念,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他那永远直率坦城的语言和叙述语气,那不可遏止的喷发的叙述方式,都是他的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样源于他对主义的虔诚信仰。无政府主义思潮还赋予了巴金一种观察和批判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他对一切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敏感,而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批判和控诉,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悲剧

《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以他真诚的笔触,控诉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它在时代变革面前必然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小说塑造了大约六七十个人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两类,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高老太爷、觉新与觉慧三个人物。

1、高老太爷:封建家族与传统礼教的代表人物。

做过多年大官,拥有庞大的家业,儿孙满堂,对高公馆的一切如同帝王一样的支配享用;少荒唐,老来纳妾,还常常捧花旦取乐,在后代面前却又以道德家自居。除了这种以外,更可悲的是他是如此自信坚定地信奉着自己的那一套封建理论。他之所以坚决压制年轻人的自由恋爱,阻挠觉民和琴的结合,主要也是因为孙儿们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挑战了他的权威。可见所谓门风,实在是和封建家长的面子连在一起的。

当然,小说中的高老太爷作为一个颇有深度的人物形象,不仅表现其专制腐朽的一面,还显示了其善良的一面。去世前他对子孙表现出一定的忏悔和关爱,弥留之际答应了觉民和琴的婚事,并原谅、默许了觉慧的反抗。



2、觉慧:正在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

巴金曾说,觉慧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既大胆幼稚叛徒。所谓大胆,是因为在这个家里,只有他敢当面顶撞高老太爷,敢于当众怒斥陈姨太等人上演的捉鬼闹剧,最先认清了封建大家庭的丑恶本质,冲出牢笼投身到社会运动的洪流。所谓幼稚不仅体现在他性格中某些单纯、甚至鲁莽的一面,也体现在他对待鸣凤的爱情态度上。


3、觉新:揭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依附性。 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凝聚着作家最为深厚和痛切的人生体验。其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二重人格。他所躬行的恰恰是自己最厌恶所痛恨的一切,而他本人真正的理想、喜欢、欢乐甚至悲哀,都被自己刻意制作的虚假面具所遮住了。

他也曾和弟弟一样喜欢读进步刊物,并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受其熏陶,他也意识到封庭大家庭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付诸实践,一次次的人生失意和挫折使他丧失了任何抗争的勇气和生活的理想,只能在牺牲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中委曲求全,自觉不自觉地沦为封建家长错误指令的帮凶



4艺术上的特点与不足:

《家》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具有鲜明的特色:小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而是把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相互穿插,构成整部小说的主干,同时插入其他的人和事,既不是单线发展,又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中长篇小说的卓越艺术才华。

不过,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小说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也与作者那青春的激情不无关系:书中的高老太爷等反面人物显得有些漫化画和简单化,作者控诉的情感需求压倒了其他,冲淡了对人物形象复杂性格的塑造。整部《家》似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中老年人都是错的,落后的,他们专横、自私而虚伪;年轻人都是正义的、进步的,他们就该反抗家庭、彻底与父辈决裂。巴金这样的艺术表现虽然符个五四时期众多青年们反抗封建家庭的情感需求,但未必能折射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三、《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

《寒夜》是巴金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抗战后期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善良软弱的小职员汪文宣和他的家人,在社会的大动荡中穷困潦倒生离死别的悲剧,展示了他与妻子曾树生以及老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小人物们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哀。

1、多种的主题意蕴:

小说题名寒夜既是对当时动荡而黑暗的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家悲凉而绝望的痛苦心境的真切表现。整部作品虽没有直接写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和国民党吏治的贪污腐败,通过对一群小人物生活悲剧的真实描写,从侧面更加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动荡、黑暗而病态的社会。正如小说在结尾处几个百姓的议论所说: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



当然,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更主要地是一种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这也使得他们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某一时代和某一社会的局限,获得一种普遍人性和人类情感层面上的永恒意义。汪、曾二人曾是大学同学,自由结合成为夫妻,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却在艰难而痛苦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磨殆尽,尤其是战争的苦难和疾病的折磨使汪文宣变成了一个丧失生命活力的懦弱小职员,曾树生终因受不了家庭生活的毫无生气以及婆婆对自己的憎恶和仇视,逐渐萌生了冲出家庭牢笼的愿望。小说重点表现了汪文宣挣扎于母亲与妻子二人之间的痛苦与无奈。



2、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都是善良的弱小者,但他们又绝非顶天立地的强者,也不是舍己救忘我的英雄,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都有自己卑弱、渺小的一面,而好人的悲剧则更具代表性。


1)汪母:变态的母爱。

长年守寡,儿子成为唯一的精神依靠,长期压抑而苦闷的生活使她的心灵逐渐失衡,对媳妇的排斥也就自然而然了。作品以具体的文字揭示出母亲对儿子已不单是一种健康的母爱,是渗透了一种排他性的变态情感。 2)汪文宣:男性软弱者的形象。

具有恋母情结希望从妻子身上获得的是一种母亲般的温柔与宽容,这与两性之间建立在平等的、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爱情相去甚远。 通过对汪文宣的塑造,巴金将中国现代文人的懦弱性推向了极致:他对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冲突无能为力;得知妻子另有情人也隐忍含垢,而这种委曲求全,又反过来加深了妻子对他的厌恶;明知有病仍不敢正视现实,得过且过,怕花钱而拒绝治疗,其自轻自贱的结果终是害人害己。

此外,汪文宣的人生悲剧又是一种生命本身的悲剧。他性格上的懦弱,与其衰弱患病的身体是紧密相联的。而他不敢治疗,更主要是是不肯多花妻子的钱,这种顾虑中隐含着一种个性的自尊和生命的尊严。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生的无奈与死的悲哀,更多地显示着作者的同情与关切,让读者对汪文宣的悲剧感怀不已。 3)曾树生:勇于追求新生活的勇敢女性。

从传统道德来看,曾树生可谓是大逆不道的,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对这一人物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始终怀有一种同情、悲悯和理解的人性眼光,因此在作者笔下,曾树生成为一位在生活重压和情感苦闷中苦苦挣扎、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又不满足于现实,勇于追求新生活的美丽而又单纯的女性。

3《寒夜》的艺术特点: 相对于前期创作,《寒夜》显得更加令人回味,这固然与作者创作经验的丰厚、艺术技巧的圆熟不无关系,也与其创作心态的从容平静、成熟冷峻有着直接关联。相比与前期的火热激情,巴金观察人生的眼光多了冷静与平和,多了些深邃细致,多了些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平常人生的平人琐事上,以深沉含蓄的笔墨抒写人物的情感痛苦、生的悲哀与生命的无奈,并冷峻地对他们进行着人性的观照与灵魂的拷问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史诗,一曲生命的悲歌。作者那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那不动声色、近乎单调的叙述方式,都使得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334754b52acfc788ebc9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