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采访札记_玉树地震

2022-05-17 18:3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玉树地震采访札记_玉树地震》,欢迎阅读!
玉树,地震,札记,采访

玉树地震采访札记_玉树地震















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抗震救

灾的工作。在每个搜救现场,都能见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我作为北京日报此次派出的唯一的摄影记者,影像记录的工作全部落在我的肩上。 做足功课为拍摄

作为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灾区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独特的拍摄角度和感人瞬间。玉树结古镇海拔4000,在震后已经面目全非。我在离京当天迅速上网下载了结古镇的卫星地图并搜集关于灾情的最新报道。例如镇内民族旅馆、职业学校等造成重大伤亡的建筑物位置,体育场、格萨尔广场等灾民安置点位置等。只有确定了地理坐标,才能使自己的采访拍摄目的性更强。在进入灾区的途中通过一切手段如地方报纸、网络甚至手机订制的短信服务了解第一手的新闻动态,时刻完善采访计划。 跳出单幅照片的局限

一张照片不大,但它能向读者展现的信息却很多。而一组三至四张的照片及精炼的文字介绍带给读者的信息更是不逊于文字通讯。

《金珠拉毛和她的兵妈妈》是我在玉树地震采访中拍摄的图片专题。藏族女婴金珠拉毛出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在地震中,她的妈妈、哥哥、姐姐先后遇难,爸爸重伤被送往外地医院。孩子的姑姑用羊皮袄包裹着她来到解放军536医院,妇产科护士长任玲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使她转危为安。此类感人的事情在灾区层出不穷。我在解放军536医院的病房里采访时根据现场细节拍摄照片。孩子和任玲这一对非亲非故的母子作为整组故事的主线图片,中间


穿插反映志愿者对孩子的捐助、孩子现在的生活特征等图片。小羊皮袄、熟睡中孩子的笑脸、军医对孩子和孩子祖母同时救治等一系列画面的拍摄,叙事场景与人物表情细节兼顾,使文字无法形容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灾区的新闻现场随时发生变化,摄影记者的工作环境随时被改变。因此,在围绕一个主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拍摄纪录,使之成为图片组合,这一方式是摄影记者在特殊环境中工作的好选择。

寻找角落里的新闻点

“扫街”是摄影记者圈儿里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在没有硬性采访任务的时候带着相机深入基层,越贴近越好。在高原震区,单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寻找新闻线索难度较大,我在更多的时候是跟随医疗队深入基层,在完成程序报道的同时寻找角落里的独特视角和新闻点,进行拍摄报道。

医疗队在海拔4500米的文成公主村巡诊时,我在人群外的屋檐下发现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在亲吻自己因病痛而哭闹的女儿。母女俩根本没有发现我,而我也在第一时间完成了拍摄。这种纯真的母爱与亲情超越了种族和地域的阻隔,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顽强生存的一面。影像里虽然没有残垣断壁和扭曲的面孔,但简单的两个表情足以向读者诠释坚强的意义。很多在灾区“扫街”拍摄到的新闻照片都有人物表情自然、情感朴实、贴近基层生活的特点。这些照片大多作为独立新闻、或作为文章配图刊发,向读者真实再现灾区生活,和文字报道相辅相成,收到良好效果。

从地震灾区回来已几日,自己的思绪还留在那里。金珠拉毛、哭泣的小姑娘,还有很多很多被我记录下来的面孔。1,10,20年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我在一次一次问着自己。玉,它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4d1acd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