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

2023-01-10 09:4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 》,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防范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

作者: 田国红 赵孟珊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



田国红,赵孟珊

(吉林省冶金研究院,长春 130012

要: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事业单位制度也在随之变化,但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的体制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多元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是非营利性的,两者对比,事业单位有其独特之处,看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较小,但是最近几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既能保证财务管理顺利运行,又能消除国有资产的浪费。基于此,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详细阐述防范措施,以期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58-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事业单位也在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筹集资金来源和使用也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渠道,而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必然会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产生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大,但其财务风险还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会给事业单位未来的稳定发展埋藏隐患。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减少经济的损失,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1 事业单位引发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1 对财务风险认识有偏差

事业单位的财务来源渠道大都是由国家直接拨款,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支配。在某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有一种错误观念是“出问题国家顶”,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致使在支配资金的时候,大量财务透支现象屡次发生,最后引起财务风险。

1.2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没有一套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某些事业单位不能遵照完整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财务管理,并且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这两方面原因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3 对财务预算约束不够

财务预算是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财务开销的总额预算,是所有开销的主要依据。但是在事业单位中,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约束不够,也会导致财务的大量透支,不仅是对国有财产的浪费,而且也会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2.1 债务风险




事业单位资金的最大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资金来源,例如,事业单位的收入、经营收入和股权收益等。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现象,事业单位为了扩大再生产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往往会在资金不允许的条件下,采取向银行贷款方式来获取资金,常常由于项目投资数目大、借贷期长、投产期慢、贷款利息高等原因,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最终可能使事业单位陷入债务困境,这就会表现出债务风险。

2.2 担保风险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规定,从事非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非公益财产可以成为保证人的抵押物。但是某些事业单位由于某种内在因素,当对公益性财产界定不是很清楚的条件下,还是会给其他单位做担保来帮助其他单位从银行获取资金。这种做法不仅打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的有序发展,而且使得事业单位也承担了担保风险。

2.3 支付风险

进行部门提前预算,不仅可以对预算经费的支出实现有效调整合和优化,更能处理预算相互挤占的矛盾。但从现实情况上看,往往是预算指标整体结构不严整。从两方面来说明支付风险的表现。第一,挤占专项费常常被某些单位用作是弥补资金缺口和平衡预算收支的最佳方法,财务部门就会承担相当大的违规支付风险。第二,有一些单位做预算工作时出现项目支出不合理、不均衡问题,对某些项目预算太大,最后为了按期完成预算,不惜支付大量的资金,这就会导致效率低、资金流失等风险。

2.4 财务核算风险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固定资产管理上有漏洞,例如,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入账,造成固定资产账实对不上。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培训不够,不能把最新的规章制度熟练地应用到管理中,例如,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常常由于个人的失误导致入账不准。这些原因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防的措施

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防措施,既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稳定有序的发展,又是事业单位防止财务风险发生的有效方法。做好财务风险预防措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在整个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财务活动的策划者还是管理者,其风险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防止财务风险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第一,领导要组织财务人员风险管理学习,使财务人员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有良好的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第二,财务人员不但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还要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风险防范措施。第三,财务人员要把事业单位相关的规范和法律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只有以上三点真正地落实了,才能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

3.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所有财务运行的重要依据,它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制定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把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具科学性、有序性、安全性,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3 创建财务状况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因此只要选择的方法合适,是可以做到准确预测的,并且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创建风险监控、评价、预警系统,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这套系统已在很多大型企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由于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管理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要紧密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合适的风险预警系统是很关键的。要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比如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微处理。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尽量确保方案的具体化、操控性强。

3.4 注重关键环节的控制工作

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主要环节,完善内部监控管理制度才是保证财务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为某些关键环节出现了小错误,导致整体工作前功尽弃,因此要更加注重关键环节的控制工作。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环节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强化预算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运作程序规范、财务信息可靠、财务活动符合法规要求。

3.5 强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内控制度已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强化内部审计具有其重要性。首先,强化内部审计能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其次,内部审计还能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在强化内部审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的决策人要安排那些专业性强的人员来强化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要对财务细节工作充分重视,一旦财务风险问题出现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二,在财务审计工程中,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可以清楚地掌握财务开支情况。第三,在工作中,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避免有的人滥用职权做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

4结语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要想适应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但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加强人员的素质道德建设,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最终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刘一范,王辰光.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财经界,2011,(12.

[2] 陈俊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责任编辑:张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a85727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