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消防安全培训

2023-09-29 16:1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车间消防安全培训》,欢迎阅读!
车间,消防,安全,培训

车间安全培训

一、消防安全原则:

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 3、消防安全检查日常化,坚持班前、班中、班后三检查 车间人员应做到:

二、四懂四会

一懂:懂得本岗位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a.电器老化、短路、超负荷易发生电器火灾;b、使用易燃易爆液体、气体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c使用可燃物【纸箱、塑料、泡沫等】遇有明火易发生火灾;使用化学危险物品易发生火灾) 二懂: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a、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掌握防御、扑救火灾的本领不断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不得将火种带入生产工作场所;b、认真遵守执行《消防法》及公司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c、加强对电器设备、线路的检查维修保养,及时更换老化线路陈旧设备,及时关好水电器;d加强消防安全岗位自查、及时整改火线隐患)

三懂:懂得灭火方法(a、隔离法:将正在发生燃烧的物质与其周围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为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如将靠近火源处的可燃物品搬走,闭可燃气体阀门,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等等。b、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的惰性气体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如用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惰性气体灌注容器设备,用石棉毯、湿麻袋、湿棉被、黄沙等不燃物或难燃物覆盖在燃烧物上,封闭起火的建筑或设备的门窗、孔洞等等。c、冷却法:将灭火剂(水、二氧化碳等)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把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可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着火点。此法为灭火的主要方法。d、抑制法(化学法):将有抑制作用的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并参加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使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使燃烧反应终止.目前使用的干粉灭火剂、1211等均属此类灭火剂)

四懂:懂得火场逃生的办法(1、自救逃生时要熟悉周围环境,要迅速撤离火场; 2、紧急疏散时要保证通道不堵塞,确保逃生路线畅通; 3、紧急疏散时要听从指挥,保证有秩序的尽快撤离;

4、当发生意外时,要大声呼喊他人,不要拖延时间,以便及时得救,也不要贪婪财物;

5、要学会自我保护,尽量保持低姿势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嘴鼻; 6、当身上的衣物着火时,不要惊慌乱跑,就地打滚,将火苗压住;


7、当没有办法逃生时,要及时向外呼喊求救,以便迅速的逃离困境。) 一会:会报警(给相关领导打电话)

二会:会使用灭火器材(a、不能颠倒使用;b、占据火势上风或侧上风方向;c保持适当距离,(一般4-5米,干粉23米);d、拔去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紧握喷枪,用力捏紧开启压把;e、对准火焰根部喷射;由远及近,水平喷射;f、火焰未灭,不轻易放松压把;)注意: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冻伤。

三会:会扑灭初期之火(扑救要及时,动作要迅速准确,将灭火器对准火源根部喷射灭火)

四会:会疏散自救(a、疏散自救时不要为穿衣或找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b、不要想狭窄的角落逃避;c、不要乘坐电梯;d、不要重返火场;e、采用毛巾或者口罩捂住口鼻,低姿势撤离火场;f、要利用建筑物本身剂附近的自然条件自救.如尽量向有水源的地方转移;g、在非跳不可的情况下,跳楼时要抱一些棉被、沙发垫等软的物品,选择王楼下车棚、草地、水池或树上跳,以减缓冲击力,不得万不得已时,一定要坚持等待消防对的救援)

三、火灾分类及灭火器的选择:

1、分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性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 乙醇、沥青等;

C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E类火灾:指电器火灾。

2、不同类型的火灾灭火器的选择

1)干粉类的灭火器。又分碳酸氢钠和磷酸铵盐灭火剂。碳酸氢钠灭火剂用于扑救BC类火灾;磷酸铵盐灭火剂用于扑救ABCE类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救BCE类火灾。 四、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1、打开消防栓2、取出消防水带,向着火源点延伸展开3、接上水枪4、连接水5、手握水枪头及水管,打开水阀门,即可灭火 五、口罩

1、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空气中粉尘或有机废气进入人体呼吸器官从而保护生命安全的个人防护用品;

2、注意事项:1)必须正确使用,这不仅包括按照使用说明书佩戴,确保每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dec8c7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