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

2023-01-26 21: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欢迎阅读!
中国,看待,人口,如何,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0062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相当于1949年总人口(54167万人)的2.4倍;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63.45亿人)比重的20.4% 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上述问题? 综合来看,我们应该根据中国人口国情的动态变化对人口发展目标和人口发展政策进行适时地重新思考、重新分析、重新设计。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人口结构中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形成了既是人口转变的黄金时期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变化图:

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直上升,从2000年到2015年左右,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都处于70%左右,劳动力相当充沛,丰沛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之后,如果现行人口政策不变,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将大幅下降。

从老少抚养系数来看,即由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来抚养的0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的人口比例,从1980年以来一直下降,即劳动适龄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少比例下降,负担较轻;老少抚养系数在20002015年间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人口红利期,而在2015年后老少抚养系数将显著上升。

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


1980年以来,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1996年以来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尽管它还是一项繁重任务。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最为突出的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演变为就业问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 未来中国潜在的最大挑战则是养老问题。从老龄化挑战看,中国属于世界上人口结构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比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低得多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控制人口数量和防止人口结构老化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应对人口系统挑战的一个途径。因为人力资本是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优先的追赶是后发国追赶先行国的成功模式,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以解决目前经济中出现的内需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也是主动应对老龄化的新思路。 人口政策应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教授提出,在人口生育政策方面,应逐步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将有助于调整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男女比例,降低未来老少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的趋势,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短缺和劳动力优势丧失的问题。 现在看来,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算起,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从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先严格控制一代人,后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生育政策,至少需要花一代人时间,并且需要精心设计,同时要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支持和监督,总结经验、稳步实施,不应急于一下子推开,以免引起国内外强烈震动。

总之,十分复杂又迅速变化的中国人口国情要求我们,第一,以辨证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的大小;第二,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以往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和成本,还要比较该政策的收益和成本的动态变化;第三,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目前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要看到未来发展的不利条件,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ff718b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