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曾经风雅》

2022-04-23 06:35: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评《曾经风雅》》,欢迎阅读!
风雅,书评,曾经

历史中的背影

——读《曾经风雅》

岁月的河流不曾停歇它的步伐,始终朝前奔流。望着两岸风景的退却,便已知晓一切将不会复返,二十世纪已成为历史,伴随着的更有那些曾经的风雅之士。

望着大多都已作古的风雅前辈,和那些被岁月风霜模糊了的背影,我们不禁会感到一股激动与遗憾之情会油然而生,二十世纪那些的人才英辈、风儒雅士成为我们当今稀缺的精神标杆。幸好,张昌华前辈为我们磨去了历史的风尘,“擦亮”了曾经的风雅,让我们循着淡淡墨香,缅怀和追忆尘封背后的文化名人,景仰与颂扬曾经拥有的文化精神。

《曾经风雅》的核心乃“风雅”二字,那是“风骨、风度、风流”之义。虽然此时大多都已作古,唯独书中提到的周有光前辈逾百岁仍健在,“曾经”的人确已为历史。正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曾经风雅》的出现却以亲和近人的姿态,将已退却的“朱颜”以背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雕栏玉砌应犹在”,风颜岁逝,风骨仍在;这些“风骨”是这些文人雅士的精神的浓缩,是我们景仰的文化之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铿锵灵魂。 历尽尘华,于人于己于时代所能感动的,都会留住。因此我们看到了一条警世长辫鞭策国人的辜鸿铭,看到了两袖清风、公私分明的梅贻琦,看到了狂放不羁的、唯才是举的傅斯年······还有向洋人叫板的顾维钧、“布衣学者”张中行、“风沙红尘中”的无名氏、“核物理女皇”吴健雄,等等。现当代的许多名人似乎都齐聚一堂,讲述着他们的“背影”琐事。张昌华前辈确是独辟蹊径,不以传记为文,随笔散文的形式发发掘风雅之士背后的“掌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选取细小之事,却以一种超具亲和力的姿态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风骨,同时也展示了时代的动态和风云。

很是佩服书中名人的英雄本色,折服于他们的深邃思想。他们都是二十世纪的天之骄子:儒雅谦和、彬彬有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管具体的生活层次有别,性格性情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尽一样,但我们很欣慰的坚信他们骨子里的血是炽热的额——骨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然正气,骨髓是文化底蕴中精髓。他们修身齐家治天下,君子风度有之,文化思想有之,于历史红尘中历练数十载仍风骨犹存,可见他们的存在时何其强大,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颤动着我们炎黄子孙的心。

他们曾经都是饱学之士,像辜鸿铭贯通13种语言,获有13个博士学位;周有光著作等身,耄耋之年还笔耕不辍;梅贻琦为清华终身校长······可是那是二十世纪的他们,那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当代学术似乎看不到巨大的影响了。象牙塔式的学术泛滥,强硬的教学体制活多或少的束缚了人们的发展。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风雅”之士已越来越少,真正的大师也屈指可数——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年代,也是“风雅”之士“紧缺”的时代!其实,在如今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式下,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人,很是身不由己,在安心治学和安身立命的困扰下,很多人都努力做着艰难的抉择。二十世纪是崭新的,确也是嘈杂与浮华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宁静的场所,一个专于治学的地方。以前的西方崇拜东方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如今却不一样了,因为氛围的变化,“儒雅”之士的光辉不会永远的释放光芒,我们需要给以补充,补充新鲜的文化之血,传承“风雅”之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因为努力是不能断续的。

论学术思想,论文化精神,我们要回首向“风雅”之士看齐,虽然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复杂多变,可是能在动荡飘摇的风雨年代,岿然不动,留下深深的精神印迹与浩然正气。《曾经风雅》将岁月风霜拭去,我们应该在这片光芒重又加强的土地与时机,顶住时代的压力,寻回渐渐黯淡的文化之光,让曾经拥有的仍旧拥有下去。

岁月流逝,我们渐行渐远,但只要我们不曾放弃,那些真的历史,深的雅士,真正的文化将如影随行,始终伴随我们,那么“曾经风雅”将不会“曾经”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0a361455270722192ef7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