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2023-02-09 17:3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育书简》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书简,美育,笔记,读书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读《美育书简》随感 关于阅读《美育书信》的思考

近来阅读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全书以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为核心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初读此书,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句子生硬晦涩,颇费思量。读懂一个句子常常会花去我好几分钟,尽管书本不厚,却不能一口气读完。于是,我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周读两到三封,才断断续续读完它。可能是因为席勒本身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美学家,他的思维和文字就常常在美学和哲学之间跳跃,交融,使得他的文字也是感性与理性交织,这就需要静下心,除去懒惰和浮躁,细细地品。以下是我在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 二元对立思想中的偏见

在席勒的思想系统中,有着明显二元对立倾向。比如,他将人分为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两部分,二者在绝对存在里统一,但是在现实的有限存在里分裂;人的冲动又被二分为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两类,二者分别要求实在性与形式性,又有着各自界限分明的对象――生活与形象;世界二分为个人与国家;艺术作品被二分为形式与内容;审美本身也被二分为被动的感性因素与主动的理性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席勒在基础前提上二分了国家及其组成元素――人:他把国家分为“自然国家”与“道德国家”,将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分为“感性”、“理性”两端。这里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法则或规范,而是代表着终极完美的理想人格状态,是“依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

在二元对立中,席勒也有明显的偏见。在他的第三封信中,他说:“一切事物都应该服从最高的终极目标,这是由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所确立的。一个成熟的国家将产生并确认这一意图,即将自然国家转变为道德国家。”席勒的结论本身表明,他的目标国家是两个“道德国家”,而目标人性状态也是“理性人”二分法的一端。因为在感性人阶段,人受制于自然力,而在理性人阶段,人可以控制自然力。?使人成为人的是,人不停留在简单自然造成的表象中,而是有能力通过理性来完成自己的预期步骤,把被迫的作品变成自己自由选择的作品,把自然的必然性提高到道德的必然性。?他认为,美首先要在自然界对人的先天局限性中完成统一,也就是说,首先要认识物质,否则人就受不了;第二,我们应该追求美,否则人们会被物质所淹没,被自然所拖累。?人们在行动中描绘自己的形象。他们在这部现代戏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方面,它是野蛮的,另一方面,它是沮丧的:人的堕落的两个极端同时结合在一起!?用“美”来强烈地统一两种人性:懒惰的堕落和粗鲁的冲动。 1

关于阅读《美育书信》的思考


二、关于美的外观

? 我们发现,审美对象的外表并不需要失去现实,只要我们对对象的判断不注意这个现实,那么一旦判断注意到现实,就不是审美。与画中的女性美相比,我们当然也喜欢活着的女性美,甚至更喜欢活着的女性美,但只要我们更喜欢后者,我们不仅会把她视为一个独立的外表,而且我们喜欢她不仅仅是因为纯粹的美感。纯粹的美感只能把活着的物体当作表象来欣赏,把真实的东西当作概念来欣赏。然而,仅仅把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当作一个纯粹的外表来感受,比对待一个无生命的外表需要更高的审美教育。?

为什么把活的对象只当作纯粹的外观来感受,比对待没有生命的外观则要有更高的审美教养?如果能理解审美的实质在于注意外观而非实质,非内容就能理解这个答案。因为我们在欣赏活的对象的时候,很难不去注意除了外观以外的东西,所以要有更高的审美教养来支持。这让我联想到了为什么中国人在接触裸体题材的艺术时,很难做出好艺术评论?一旦看到裸体两个字就想到性的问题上去?因为传统的对性的保守态度,以至于形成畸形的观念是一方面原因。可能还有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角度的问题。在中国,审美的注意点似乎是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举个例子,花是美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花产生美感,但花圈就叫人感到不美;妻子头上戴花,丈夫夸她好看,但若戴的是白花,则会引起他怕死去的不祥疑忌。中国伦理学对中国审美学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中国审美学的突出特点。 ?‘ 外表在道德世界中能存在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明了:只要它是一种审美表象,也就是说,表象既不取代现实,也不需要现实取代表象。审美表象永远不会危及道德真理。如果不是这样,很容易指出这种表象不是审美的。例如,只有那些不熟悉美的交流的人才会把礼貌保证的常见形式视为个人偏好的标志。一旦他感到沮丧,他就会抱怨它的虚伪。但只有那些对美一无所知的人,才会为了礼貌而虚伪,为了喜欢而谄媚。前者(不熟悉美的传播的人)仍然缺乏对独立外表的理解,因此只有通过真理才能赋予外表意义;后者(完全不懂美的人)缺乏现实。他想用外表来弥补。?

真正的教养应该遵从美的交往。美的外观是健康的,它不脱离实在但拥有其独立性。常听人感叹:“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这种话语有一种怀才不遇,自己美好内在不被人发现和重视的隐含意义。当然从现实的人性上和实验结果看,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都会有偏爱。但还有另一种似乎与之矛盾的现象,社会在欣赏俊男美女的时候也常常质疑他们的能力。举个例子,把自己打扮得好看的女孩子,别人总觉得她成绩不会太好;衣

读《美育书简》随感

穿便衣的女孩常被视为校园恶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读完这一段,我突然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是我们的美育水平低。“外表既不能代替现实,也不需要代替外表。审美的外表永远不会危及道德真理。”这种现象会发生。不是我们重视审美的表象,而是我们没有达到纯粹的表象,我们没有把存在与表象完全分离!更让我惊讶的是,席勒很久以前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给出了答案,我很幸运有类似的观点。?我们经常听到一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4d53e4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