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感想

2022-04-30 09:5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众心理的感想》,欢迎阅读!
从众,感想,心理

从众心理的感想

13 心理1 马梦彤 1307111014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

从众是这样被定义的:它是指个体在于他人在一起时,因为他人以某种方式做事,自己也自愿做出与他人这样做的一种倾向,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例如,当几个人聚在一起向天空看的时候,即使天空并没有什么东西,路过的人也会凑过来一起看一看。通常把从众行为分为两种类型:1真从众。这是指个体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其内心也认同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里如一的从众。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把这种从众行为称为“私下接纳型”,也就是个体真诚地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确性因而顺从他人的行为。2权宜从众。这是指个体虽然行为上表现的和群体一致,但是其内心并不完全认同群体的看法,只是破玉群体的压力才做出屈从群体选择的从众行为。阿伦森等称这种从众行为为“公开顺从型”,也就是在公开场合顺从他人的行为,但私下不一定认同他人的所言所行。比如说当公司开会研究出一个战略方案,有人提出了一个让老板非常看好的方案,其他人虽不看好但为了赢得老板的开心从而一起看好这个战略。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就弊端来说:从众会让人盲目,缺乏理性。从众的心理在群体中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还有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老大爷摔倒在路边,却没有人敢去扶,不是不敢,而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从众心理会带来个性的消失。就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好多好多的东西,因为看见别人也在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伍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做,这样做不仅仅业余时间被剥夺,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都没学好。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从众心理更会扼杀创新的勇气和锐气,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众现象也不仅仅只是有其负面效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些从众效应反而会带来更多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在同伴的支持鼓励中可能对很多原本没想过或不敢去做的事产生动力,抑或在紧迫感的驱使下产生毅力,同伴与同学的共同参与能支持并鼓励我们对很多原本没想过要去做或不敢去尝试的事产生信心,抑或在紧迫


感的驱动下产生坚持到底的毅力。总之,最终的结果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谓采百家之长,受益无穷。

由以上分析而知,从众心理利弊各有,有时候从众给你带来利益和好处,有时候从众给你带来不利和伤害。什么时候从众?什么时候不去从众?我们需要先做理性分析、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如何把握其分寸尺度呢?其实,依我看来很简单,不妨借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作选择,那就是:若从众行事能获得利大弊小的效果,则行从众之举,反之则选择不去从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5fcaefe53a580216fcfe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