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京味儿特点

2022-07-26 00:3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茶馆》的京味儿特点》,欢迎阅读!
京味儿,茶馆,特点

简谈《茶馆》的京味儿特点

汉语言文学1401B

1426110158

王佳鑫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出社会的变革。《茶馆》不仅反映了三个“被埋葬的时代”,而且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京味文化气息。

老舍是使“京味”变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第一人。所谓的京味文化是自从清代以来,在北京地区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传统的文化,构成了京味文化。

一、《茶馆》中的人物语言京味儿

《茶馆》的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北京话中“儿”化音和轻声,从语音方面来看比较舒缓,语调起伏变化也比较复杂,这是和北京人的生活节奏相一致的。在剧中的这种“儿”化音很多,如“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干活儿”等等。

京味的语言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又折射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态度与心境。就拿王利发(王掌柜)这个主人公来说,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展示出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他对难民李三等人说:“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话语中带着强硬与冷漠。他对唐铁嘴之流说:“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了!“可是,我这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话语中有厌恶但又不得不笑脸相迎。他对大兵、警察、特务会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话语中是在讨好、应付、怕得罪对方。以上几段京味十足的话,把一个精于处事、圆滑世故、又有点小自私的王掌柜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松二爷的语言又完全体现出另一种人格特征。“看见我这身衣服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便从语言中被揭示出来。看见二德子等穿的衣服,松二爷说:“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不能不请安!“你说的对!嗻!四爷,走吧!”一个胆小怕事的小人物跃然纸上。

二、《茶馆》中的繁文缛节京味儿 在茶馆中, 人物的言谈举止、风貌行状处处都充溢着繁文缛节这种文化特点。


在那里人与人之间可以说抬头见“礼”。例如:《茶馆》里松二爷一出场就请安、让茶,至第二幕,他落魄到连饭都吃不上,可还没忘了请安,并且是一连串的请安,这便是表现北京人,特别是旗人十分讲究、优势达到繁琐程度的礼仪;再如,我们看茶馆中裕泰茶馆扩建后重新开张,常四爷要特意提着鸡和老腌萝卜前来道喜;松二爷一进茶馆,便是一连串的请安:“王掌柜,您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既写了人物性格,也展示了北京人的日常礼仪。不论是对官宦长辈还是同辈相见,茶馆们都以“xx爷”相称,在谈话时,也用饱含谦和与恭敬的“您”称呼对方。

三、《茶馆》中的风物习俗京味儿

北京茶馆文化,裕泰茶馆可以说是北京茶馆的缩影,具有浓浓的京味文化气息。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关的事;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账的,茶馆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做做;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来源„„这些都是北京茶馆里所发生的。评书,《茶馆》第三幕,王利发为茶馆的生意,特地在茶馆内设有评书招揽客人。评书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相比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承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往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与雍正十三年在掌仪司之案中授徙,流传至今的。《茶馆》中评书提及并不多,但也可算是京

《茶馆》是京味作家老舍的不朽之作,它不仅再现了老北京的风貌,更以小见大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中国的社会巨变。品味它,我们能亲切感受到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也能让我们对现如今的生活产生更多的热爱,对未来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b6191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