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升财务监督水平

2023-04-25 17:4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升财务监督水平》,欢迎阅读!
财务监督,核算,实行,提升,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升财务监督水平

作者:蔡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3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与运作标志着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形式,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机制上和体制上把财务监督贯穿于财务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经济环境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做法

会计集中核算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预算管理体制、单位理财机制、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三个不变的原则,对集中核算单位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对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实行阳光操作,实行操作程序公开、理财公正、办事公平,积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及财政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具体运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各单位不设会计人员只设置报账员,会计业务处理由各单位处理改为报账中心处理,制止了作假行为。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权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报账中心行使,具体审批人与实际操作人实行分离,形成有效制约机制。三是会计资料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进一步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四是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公开,每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经手人、财务审批人、报账员、报账中心审核会计、后台主办会计和总会计等六个环节,整个报账处理过程是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从运作机制上有效遏制舞弊行为。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效果

(1)强化财政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由报账中心在银行为各单位设立分户。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人各单位的基本账户,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上的随意性,保证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减少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后,纳入报账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有收支都通过报账中心会计统一核算,报账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收支事项和原始单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从而有效地遏制单位财务收支中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使不合法或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得以制止,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证,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报账中心统一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运用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统一了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4)提高报账单位的会计法律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过去,各单位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财务收支都集中在报账中心办理,款项进出都经中心审核,会计档案在中心保管,整个过程在公开监督下进行。集中核算实行后,各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会计法律意识增强,对支出审批更谨慎、认真,报账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

(1)会计集中核算认识不统一。由于都分单位领导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认识还不到位。有的认为设立报账中心只是专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单位拥有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有的则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削弱了自己部门的权力;还有的认为只是资金支付程序的简单变更。这些认识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健康发展都存在着制约作用,尤其部分单位在某些账务无法报账时,采取行政、领导干预等手段,影响会计核算的独立陸和正常运作。

(2)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监督职能是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职能,由于集中核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相应条款只是原则性的,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施会计监督的程序性法规。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状况是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对不符合规定票据,只能按相关政策予以拒付。主办会计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入账,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3)支出标准的滞后与标准制定、执行的差距。由于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际准体系,形成了部门预算正常经费编制与各部门实际正常经费开支相差较大的状况,而当前的部门预算专项经费编制也不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法。就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部分支出标准与现实相差较远。例如,差旅费、招待费等缺乏相关的切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和依据,致使会计集中核算时尺度难以把握,无法实施有效监督,成为制约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健康发展的难点。

(4)国有资产管理困难,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实行集中核算后,报账中心根据支出票据登记单位固定资产,而资产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资产的增减完全由单位报账员结账,报账中心未参与管理,因而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报账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明清查盘点,部分单位实物短缺不能及时向报账中心报账,账实不相符,会计账目失去了监督牵制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国有预产管理制度,定期与核算单位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安全完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报账员的管理与集中核算单位会计事务性工作的分工。按照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思路,原单位只设置一名报账员,负责办理本单位与报账中心的相关业务手续。部分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只需报备用金,报账员谁干都可以,从而出现了有些单位安排的报账员完全不了解财务知识;有些单位的报账员则身兼数职无法投入过多精力进行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等情况;报账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报账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各单位对报账员的管理都急需加强等问题。各单位会计事务性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由报账中心的主办会计负责。目前从报账中心的人员配备来看,主办会计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提高报账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增加报账中心工作人员显得十分紧迫。 四、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要加大宣传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二要加大财政形势、财经法规政策和《会计法》的宣传工作,转变思想,改正错误思想,转变认识。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服务水平,将监管寄于服务中,多向核算单位做好政策宣传,加强沟通联系,理顺与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和各部门才能理解、配合和支持集中核算工作。 (2)强化监督,实现从单纯核算服务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主办会计既要向核算单位负责,认真搞好日常会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更要向政府财政和《会计法》负责。报账中心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办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掌握单位正常经济活动情况,了解单位的经济决策和预算编制,定期组织报账员学习财经法规,最大程度地避免核算业务判断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要更新监督观念,建立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运行机制,改善监督环境。加强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联合检查监督,重视社会监督作用,切实强化会计监督,真正发挥源头治腐作用。

(3)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结合实际制定统一、可行的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扎实推进零基预算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配套制度的建立应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等部门联合调研、制定、修订。标准的设计应根据单位对资金的客观需要和财力范围,同时兼顾单位的实际支出和目标任务的调整,有效解决集中核算中的监督尺度问题。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报账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财政部门、报账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faa69a80eb6294dc886c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