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2023-04-09 17:0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欢迎阅读!
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8-07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利用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围绕流动人口生存发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构建属地化的人口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注重体面就业发展机会。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新增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主要集中流向东部地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六省市集中了全国八成以上跨省流入人口。但这种单向集中的态势正在发生转变,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出现人口回流。未来10年,国家重点培育


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将是城镇新增人口的重要吸纳地,预计将吸纳一半左右的城镇新增人口。

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家庭化迁移成为趋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随着生活、就业的稳定性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凸显。目前,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72%的流动人口家庭通过租房居住,尤以租住私房为多。住房条件和子女教育正在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参保比重较低,权益维护有待加强。尽管2011年流动人口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重稳中有升,但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参加比重均不超过30%。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此外,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仅有51.3%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流动人口融入意愿强烈,社会参与渠道较少。大多数流动人口关心流入地的发展和变化, 愿意参与所在工作单位或所居住社区的管理和选举活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但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却并不多,社会交往仍局限在原有的亲属、同乡、同学中,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比例较低。35%的流动人口从未参加现居住地举办的任何活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评先进以及业主委员会活动的比例较低,均不足10%。《报告》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会参与和身份认同等五个方面构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显示,流动人口总体融合水平不高,仅为36.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94c2e85ef7ba0d4a733b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