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意象

2022-07-11 04:09: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小说意象》,欢迎阅读!
鲁迅,意象,小说

鲁迅小说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系词》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钱理群曾这样说过:“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复出现的观念(包括范畴),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独特地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而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所运用的意象,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气韵,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吃人”意象和对封建文化的抨击及其本质的揭露。

从传统文化“吃人”角度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人物课分为四类:(一)“吃人者”如狂人日记中的大哥,《药》中的夏三爷、康大叔等。他们外表或虚伪或凶残,但本质上都是封建礼教忠实的维护者,甚至就是封建礼教的化身。二、“被吃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等叛逆者和革命者。他们是礼治秩序的直接受害者,是“吃人者”压迫和吞噬的对象。(三)历史中间物。包括狂人,N先生(《头发的故事》)等思想叛逆者也包括《头发的故事》等小说中的“我”。这类人共同的精神特征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先觉者对自身的行动价值、悲剧命运和自身与社会联系的深刻的自我反观、自我否定过程。(四)“看客”。既包括狂人日记中围观的群众,也包括《药》等杂文中的“看客”。这类人因为人数众多而往往无法细致刻画他们的长相,在作品中他们大都长相模糊又没有姓名,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特征:愚昧落后而又麻木不仁。这些被中国封建文化麻醉的毫无自我意识的群众,是鲁迅着力刻画、讽刺同时也是想要唤醒的对象。鲁迅先生通过这四类人物在“吃人”事件中的种种表现,来展示他对封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历史积淀和它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国民性弱点的反省和批判的。

鲁迅先生通过吃人意象揭示了国民性的痼疾,并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进行剖析。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吃人意象进行痛苦而深刻的自剖。鲁迅先生把只有个体才体现出来的冲突(如死亡、孤独、绝望、不安、恐惧等)同他对谁会文化问题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负罪的沉重心情来控诉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的。

鲁迅先生使人们不仅看到了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扼杀,而且看到了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与文化基础的一致性;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在每个国人内心深处所造成的巨大阴影和精神重担,而且看到了社会改革与灵魂救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灵魂救治比社会的改革更为艰难、更加重要。 二、“人血馒头”的死亡主题以及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鲁迅先生通过“人血馒头”这一特殊的药,将“血”这一意象形象而又相当触目地凸显在读者面前。

鲁迅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用“血”将小说的主题反映出来--“把当时的黑暗社会看作是屠宰场”“血”成为鲁迅先生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性和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经常使用的意象。《狂人日记》中“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通过“血”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方面的残酷性和旧社会的吃人本质。“血”的意象在小说中已有初步暗示。《药》这一小说中,以“人血馒头”这一隐喻方法,更加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吃人”这一基本主题。

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鲁迅先生保持着一种清醒而又消极的认识,认识中充满了矛盾意识。一方面通过“血”这一触目惊心的意象,以悲剧性的力量,将他的清醒的启蒙意识浮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他对这种启蒙的效能仍然抱有很大的怀疑。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


悟的“药方” 三、“辫子” 在清朝以前,汉族人的头发一直被当作生命、荣誉的一部分,珍惜异常。《孝经》便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之说,所以,汉人头发一般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满族人入主中原后,第一狠招就是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把辫子剪去,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子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曾经是一种“国粹”文化的标志。辛亥革命后人们终于彻底剪断封建主义的辫子。(可参照当时一幅对联:“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是敌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头发对于人的效用本接近于一种装饰品,但因为它显而易见,赋予的征服和反抗的象征意义就变得愈加沉重。

在小说《头发的故事》中,鲁迅先生讲述了一位N先生出国留学,剪掉了辫子的苦恼:在国外被同学厌恶,惹得“监督也大怒”;回国后,弄条假辫子,又遭人冷笑,甚至要被告官;走路被人骂“假洋鬼子”,受尽了苦楚。直到辛亥革命后,大家都剪了辫子,他才不被人骂了。文章主要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通过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展现了辫子和中国人的历史辛酸悲苦,揭露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顽固的保守思想与奴性和封建种族统治的残忍,抨击了封建习惯势力的顽固守旧,批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辫子成了旧习惯旧势力顽固守旧的标志。鲁迅借助“辫子”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深恶痛绝,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愤。 但是在鲁迅先生的观念里,辫子的有无并不是思想的先进与否的标志。真正让人关心的,“辫子”所象征的事物或概念在人群心理所引发的现象或力量,人应该怎么对待辫子的有无。而社会环境中观念、思想的落后,就表现在人们对待辫子有无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上。 无独有偶。一次保皇党人辜鸿铭在北大演讲。他头戴皮小帽,身着小袖长袍,拖着一条细长焦黄的辫子。当场就让北大学生们哄堂大笑。可就是这个保党人说出这样的话:“你们不要笑我这一条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为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剪下它可不那么容易。这再一次向我们表明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辫子”意象的深刻蕴涵,足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动人心魄。

通过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窥视“辫子”从无到有,或又从有到无,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辫子遵循了世变我也变、变中求生存、变中求发展的原则。如果说“辫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象征意象的话,那么它便具有了集美丑于一身的二重文化特性。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俯仰之间客观地发掘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鲁迅先生通过“吃人”“人血馒头”“辫子”等多值的多元化的意象,表现了其小说的基本主题和基本价值的主要方面。他用其丰富的阅历和细腻的艺术感受力,以及具象描述和哲理升华的才情,创造出将虚实完美结合的意象,分外细腻出彩。正如司空图所说,达到了“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作品不仅仅收到当时社会的普遍关注,更昭示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9bf8e8aeaad1f346933f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