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篇

2024-01-29 20:40: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篇》,欢迎阅读!
必要性,素养,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

一、人文素养教育能够灌输正能量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美好心灵,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培养的人真正为我所用,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蓄强大的后劲,加大竞争砝码。当前高校尤其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偏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提高的现象,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没能给予足够重视,没把人文文化当作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他的思想行动。符合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的人文素养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不可偏废。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并完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和责任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无形的综合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只是发现问题和发出号召,是需要找出具体办法和实施的途径。无数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壮举、精神遗产需要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那些高贵的人文修养以及不死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的后代继承下去。高等教育应该把那些为争取国家强大、民族解放、科学发展、人类自由的事迹作为真、善、美的文化核心,通过合适的途径输入大学生头脑,打造其丰厚的精神底蕴。人文素养形成的不朽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坚强支柱,我们暂时不奢谈人文素养的全民普及,只要大学生都具备这种精神,那么,国家复兴有望,中国梦变成现实也为期不远。科学知识强调本身的价值、个人能力;人文素养强调运用科学知识的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这是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这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

二、人文素养教育重于专业培训

我们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结果存在着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其在人文修养方面相差甚远。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人文素养教育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绝不是做两次德育报告、搞几次文体活动就能奏效的。对学生优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先做人,后成才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育,重于知识技能传授,先于道德品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懂得立德的重要。让毫无人文素养的人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好比让他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的负责。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智慧。情感智慧作为人不可或缺的情商,能为成功插上翅膀。语文学科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疑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极好的素材。它能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可供人感知、体验的精神财富。让大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道德、有信心、有尊严、有情致、有韵味、有光彩、有价值。要达成此目标,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教师要肩负历史的重担,转变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教育,有效克服由于过细专业化而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脱节。追求和谐发展,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我国走向世界现代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根本保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用理想的教育,造


就理想的人,从而建设理想的社会。

三、通过大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是传播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不像理科单一枯燥,不像政治、法律、德育直接说教。语文凭借名家名篇凝聚的深厚的古今文化精髓,融汇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影响于无形。语文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丰富多彩的样式与内容吸引学生,使其沉浸在浓浓的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吸取人文素养的精华,领悟、陶冶情操。寓人文素养教育于生动、有趣、无形之中,收效于潜移默化。语文学可以不露痕迹地强调强化人文修养,随着课文内容情节,适时引述社会现象,结合学生表现,加以有机联系处理,把那些有悖人伦文明的恶德败行彻底撕破给学生看,促使其进行抉择取舍,教师用感情强烈的语言评价美丑,让学生受到无可回避的刺激、直视内心,深深触及灵魂,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利于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文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丰富的文化内容、生动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心理品质、正确的号召等功能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提高人文品格,给那些成长过程中欠缺诸多修养的青少年以最大收益。把学生造就为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符合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观。语文教学要成为学生获得人文滋养,完善自我,形成民族精神的催化剂。语文教师要有能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灵活扩充材料、丰富内涵、深入品读,鉴赏体味、评析本质,与学生共同领略蕴含在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触发感悟、引起共鸣,在他们心中燃起人文文明之灯,引导他们的心灵走向光明。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应该大有作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e07a94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