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毕业诗

2022-06-04 02:3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的毕业诗》,欢迎阅读!
屈原,毕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屈原的毕业诗

作者:金道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0

读屈原的《橘颂》,我的面前浮现的是满眼茂密的绿叶,挂着碧青的或金黄的非常漂亮的果子。有个少年伸手摘下一个,掰开,外青内白,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是橘子!《橘颂》就这样展开颂橘,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感其人。屈原为什么要颂橘?因为他的故乡在秭归,秭归自古是柑橘之乡。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对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和白日梦者,诗歌创作和白日梦之间的比较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强烈的现实体验唤起了作家对先前体验的记忆(通常属于童年期),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在作品中获得满足的愿望(《作家与白日梦》)。屈原正是这样,他对故乡最深的记忆就是看橘树,吃橘子。秭归的巫山云雨,温润潮湿,于是,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诗里无意识地镂刻着他珍藏的童年记忆,也渗透着他对故乡——巴楚之地的深情。《橘颂》扑面和扑鼻的是屈原的稚气和朝气,足见是屈原的青少年之作,他的第一首诗,从选题就看得出来。

屈原颂橘要满足什么愿望呢?这首诗分两部分。上部咏橘,橘中有我;下部述怀,我中见橘。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原来全诗是以橘树为象征,而以自我为中心。橘树的形象无处不有我的身影,颂橘是为了展示自我,写我又以橘树为映衬。独立不苏世独立,表现了屈原从少年时代起就崇尚独立的人格。用精神分析读《橘颂》,诗人的自我形象,自恋人格,活龙活现,锋芒毕露。弗洛伊德说,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论自恋》)。屈原之颂橘,正是这样。诗人的自恋性人格在《橘颂》里全都裸露出来。唯其如此,更证明是屈原不谙世事时的青春年少之作。《橘颂》是一首青春颂。

可是,前人却把《橘颂》当成屈原放逐南蛮后的作品,以致王逸把它放在《九章》中。这是历史的误会。姜亮夫先生说,《九章》的顺序可能是刘向父子校书时,将屈原《离骚》以外的零散作品九篇集中起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呢?而且还十分勉强地把《橘颂》也放到里面去了,这是因为汉代人把当做最高、最大、最理想的数字(《楚辞今绎讲录》)。离开了作品的精神机理(脉络),就会淆乱得没有道理。

有学者甚至在《橘颂》里读出了近死之音(清·蒋骥)。到1980年代,曹大中先生连续写出两篇大作,力辩《橘颂》还为屈原的绝笔(见《求索》1986年第2期)。他认为《橘颂》是屈原一生主要精神矛盾——去留矛盾的最终总结。他抓住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句,读出了屈原最终不离楚国的决心。而且,他认为如果《橘颂》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风貌,诗人的脑袋里怎么会想到呢?因而必是遭之后才写出。他还针对许多人以《橘颂》的四言诗形式认为是早期所写的看法,曹先生则以为《怀沙》的乱曰也是四言,且也说到离愍而不迁,愿志之有像,与《橘颂》末尾的置以为像兮多么一致!可见《橘颂》的受命不迁置以为像肯定就是对《怀沙》的呼应与发展。其实,不论是《怀沙》还是《橘颂》都不是指的身体之,而是说的精神和人格。用精神分析读《橘颂》,读出的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ee729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