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2022-04-27 05:3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哲学,笔记,读书,教育

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


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还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的主体性等

人性论不同主张(归纳

1、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我觉得,孟子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有说服里。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自然需求,人性恶的生理基础。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为主要代表。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无分为善和不善,人性像流水一样,”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扬雄为代表。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我的人性论主张:我认为,我还是比较赞同性有善有恶论。所以我还是赞同世硕和扬雄所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说,孟子和荀子主张性善与性恶,是指在不同的个体上,硕与扬雄所主张的观点是指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性善观点和性恶观点在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点。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和类似雷锋一样的人很多,他们是性善的代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犯罪作恶的人,他们是性恶的代表。我们也同时能在一个人中看到他的两面性,善恶共存。

我想,教育,特别是在德育上,教育的对象就包括这些人,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要惩恶扬善,教导品行德行不好的人为善,鼓励性本善者继续发扬为善的思想和行动。


学科分类

《六艺》的划分,出现得比较早,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见闻知行和《中庸》学问思辨的关系评论

关于教学过程,讲的最为完整的是《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在这里,学问思辩行做了全面的论述,并比较科学地安排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到今天仍不失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于博与约的关系

孟子所说:“博学而详说之,讲以反说约也。意思是说,在广博学习和详细说的基础上,讲进一步达到简约地论说大意的地步,这是我们经常所理解的由博到约的含义。

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既要博览,又要专精。没有博览,专精就缺乏基础;没有专精的工夫,博览就成为书库和字纸堆,讲无所从事。

儒道互补和美学与美育的新境界

儒家典雅(杜甫,道的超脱(李白,禅的空灵(陶渊明、王维 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P173

我们现在阅读、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该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史极其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比其他各家在教育上的思想要丰富的,所以一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主线,在串联起墨家、名家、道家的思想观念是完全正确的研究方法。

虽然那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和研究中和现实的教育际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契合点,传统的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对传统教育哲学的吸收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科学的研究态度上,按照书中所说,坚持历史的观点,传统式历史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特点极其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哲学观点的处理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分析态度,古为今用。在现代化上下功夫,批判继承和发展教育哲学,以现代化的教育为方向,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使哲学好的为教育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35558e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