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陈子昂,看唐诗风骨

2022-11-17 11: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近陈子昂,看唐诗风骨》,欢迎阅读!
陈子昂,风骨,唐诗,走近

走近陈子昂,看唐诗风骨

摘要: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决定了他诗歌的昂扬情调,即便遭遇困顿挫折,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也转为愤激慷慨之音,他的诗歌主张深远的影响了唐诗,对唐诗的后世走向起到了骨架的作用

关键词:陈子昂 诗歌创新 比兴言志 风骨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调露元年(679),陈子昂出三峡,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征讨契丹。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陈子昂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陈子昂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他倡导诗歌革新理论。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的许多政论奏疏,表现出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陈子昂曾经在《修竹篇序》里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似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陈子昂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由于"初唐四杰"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诗比兴的传统局限,虽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痕迹,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是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朝入云中郡》,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表明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诗篇。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


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长期以来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和政治理想破灭的痛苦,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渴望,境界扩大,音调悲壮,感情深沉。它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正直的知识分子那种遭遇困厄孤独寂寞的典型感情,这种悲哀在旧社会中常常是为许多困厄于不合理的境遇的人们所共有,因而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陈子昂开了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他的诗文革新主张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巨大,并且意义深远。陈子昂转变了初唐时期的诗文风格,使唐诗彻底摆脱了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和束缚。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它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他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使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偏向于向现实生活取材,使士大夫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生活。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为迷茫的文人们指明了方向,它奠定了唐代诗文的壮阔景象,盛唐文学把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作为理论指导,使得盛唐文学诗风壮阔大气。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颓靡,脱离社会实际,作品中缺乏社会元素,经过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之后,盛唐的诗文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内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想法,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陈子昂的诗文革新实践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1.袁行沛《百年徘徊》,《北京大学学报》,94年第6 1.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11

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 3.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556678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